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秀峰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秀峰村隸屬於[[福建省莆田市楓亭鎮,距鎮址2.5公里。東與泉港區鳩林村交界,西接本鎮耕豐村,南鄰泉港區界山村,北面是本鎮錦湖村,[1]

村落與民居

全村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公里,總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3畝(其中旱地500多畝),全部改植龍眼樹,為莆田市龍眼改造實驗基地。下轄後欖、五里兩個自然村,分為14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共890戶,總人口3712人。

沿革

民國33年(1944年),楓亭鎮當局並斗山之南的後欖、五里、下斜、鹽田、厝仔、古下、海地等自然村成立斗南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三區(楓亭),稱斗南鄉。1958年,屬楓亭人民公社,稱斗南大隊。1961年12月,劃出後欖、五里兩個自然村,成立秀峰大隊。1984年底,屬楓亭鎮人民政府,稱秀峰村。

村風村貌

2004年,秀峰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的稱號。

歷史人文

五代時,後欖(今秀峰村後欖自然村)人陳洪進以軍人起家,為泉州將領留從效部屬,後為清源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978年(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將泉漳二州及其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被宋太祖授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四子俱為一方諸候。時稱「五侯陳」,而村名號曰「侯欖」(即今秀峰村後欖)。陳洪進病逝後宋太宗追封「南康郡王」。其時陳氏家族又有陳洪銛、陳宗元等9人分別任刺史、大夫、御史等要職,盛極一時。至清代,該村又有書生何向榮登進士第。

建築景觀

在秀峰村境內保存陳洪進之子陳文瑣為其父建造的「陳郡王祠堂」。宋朝端明殿學士蔡襄為其書匾曰「德星祠」。村內還有「同德堂」、太平禪寺等歷史古蹟。

陳郡王祠

陳郡王祠,亦稱德星祠、德星堂,建於宋代,是八閩最早的祠堂,位於侯覽村,原為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故居。《仙溪志》載:「陳郡王祠在連江里後覽鄉,有德星堂三字,蔡君謨書。」陳洪進「納土歸宋」後,舉家遷往河南開封府定居,僅留四子陳文瑣在後覽。陳洪進病逝後,陳文瑣建「陳郡王祠堂」,以作紀念。元代後,祠堂改為「神廟」、「三教祠」,仍奉祈陳洪進等人神像。

太平禪寺

太平禪寺始建於盛唐時期,當時正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一釋僧週遊天下。他沿着漢代何氏九仙到閩中的路線到達青螺峰,發現結楓為亭的楓亭,真是一個世外桃源。他站在峰顛向西南眺望,卻見皋霞山雖不高峻,但林間雲霧繚繞,既悟出此乃是佛家聖地,又是古驛道之旁。於是便在此化緣募資始建寺宇,名曰「皋霞寺」。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黃巢義軍途經此處,皋霞寺遭到毀壞。唐景福二年至唐同光三年(893-925年),王審知兄弟在閩32年間,採取保境安民政策,這時里人又募資在原寺址的廢墟上重建皋霞寺,但規模較小,後又倒圮。

陳洪進(秀峰後欖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七月,將其所屬泉(州)、漳(州)兩郡,含莆仙在內的十四縣納土歸宋。其女兒陳璣因婚姻受挫折,離家出走到泉州崇福寺削髮為尼。當時該寺釋僧發現她為節度使女兒,向陳洪進建言:應在楓亭家鄉擇地建寺。洪進納之所言,捐巨資指派崇福寺主持來到楓亭在距他家附近的皋霞山舊寺宇之址,重建尼姑庵,為其陳璣念佛誦經,三省吾身之處,同時以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把庵堂命名為「太平亭」。

物產經濟

秀峰村以種植龍眼樹和經營禽苗為主要產業。龍眼年產量達千噸以上;截止2008年,禽苗經營戶由1997年的4家發展到22家,年孵化禽苗3000萬羽,運銷全國10多個省、市,成為仙遊縣的主要禽苗基地。全村從事小商販的有780人,從事運輸業的有60人。民營企業有瓊脂、竹木工藝等,產品遠銷東南區各國。

視頻

秀峰村 相關視頻

古田縣秀峰村丁公寶殿重建落成慶典
2019古田縣卓洋鄉秀峰村鄉村春晚上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