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雨嘆三首(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雨嘆三首》

作品名稱:《秋雨嘆三首》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秋雨嘆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秋天連月雨災的情景,寓有諷諫之意。第一首假物寓意,嘆自己的老大無成;第二首實寫久雨,嘆人民生活之苦;第三首自傷窮困潦倒,兼嘆民困難蘇,有「長夜漫漫何時旦」之感。全詩語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現出很強的憂患意識,堪稱「史詩」。

原文

譯文

秋雨連綿百草爛死,台階下的決明卻顏色正鮮。

滿枝的葉子像翠羽傘蓋,無數的花朵黃金錢。

蕭蕭的涼風急迫地吹着你,恐怕你日後難以自立。

堂上的我徒然滿頭白髮,風前頻嗅你的馨香為你傷心落淚。

涼風過後雨又下起,秋風秋雨亂紛紛,四海八荒籠罩着一色的陰雲。

雨幕茫茫辨不出來牛和去馬,渾濁的涇水與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難分。

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爛變黑,農民的災情卻傳不到朝廷。

域中斗米可換得一床被褥,只要雙方認可就不計二者價值是否相同。

我這困居長安的書生有誰關心過死活?反鎖着柴門孤零地守着四面牆。

久雨不能出門,致使院裡長滿蓬蒿;小兒不知憂愁,在風雨中戲耍奔跑。

颼颼的雨聲催促寒季到來早,到來的大雁翅膀沾濕難飛高。

入秋以來未曾見過出太陽,泥污的大地何時才能幹透了。

創作背景

《秋雨嘆三首》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書·韋見素傳》:「天寶十三年秋,霖雨六十餘日,京師廬舍垣牆,頹毀殆盡,凡一十九坊汗潦。」莊稼歉收,糧食匱乏,房屋毀壞,民不聊生。當朝宰相楊國忠卻找來個別長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報告說:「雨雖多,不害稼也。」杜甫寫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2]


參考資料

  1. 秋雨嘆三首, 古詩文網,
  2.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