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

來自 京東 的圖片

西醫學名:種植體周圍黏膜炎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發病部位:口腔粘膜

主要症狀:紅腫,溢膿

主要病因:口腔衛生不良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就是種植體周病。對它的治療方法主要和牙周病一樣,要防止炎症的繼續發展,阻止進行性骨吸收,或通過適當的方法恢復原來的骨高度。 [1]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發病原因

目前認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根本病因是種植體上的細菌微生物。即由於口腔衛生不良,造成種植體周圍菌斑堆積,刺激機體產生炎症反應。除此之外,一些種植體周圍病的危險因素,也會增大發生本病的風險。

談到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我們就不能不從種植牙原理開始說起。我們知道,植樹時是要把樹苗植入土壤中,而種植牙的「土壤」便是人的上下頜骨。與傳統的鑲牙不同,種植牙是通過種植體材料與骨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骨結合」固定在頜骨中,來支持上面的義齒髮揮咀嚼功能的。種植體植入前,醫生要將覆蓋在頜骨上面的黏膜等軟組織翻開,然後才能將種植體「種」進頜骨內,之後再將翻開的黏膜復位。這些軟組織在癒合的過程中與種植體相結合,成為抵擋口腔內細菌及其有害產物進入種植體-骨結合界面的屏障。但是由於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內只有少量血管,而種植體與骨之間甚至沒有血管,在面對侵入的細菌時防禦能力較弱,一旦細菌突破表層上皮,即可直達骨面。儘管與天然牙周圍的防禦組織相比,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具有種種「先天不足」,但研究表明,只要維護良好的口腔衛生,控制住菌斑,我們就可以從源頭阻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發生。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一些危險因素包括: (1) 牙周炎:廣泛的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的微生物種類與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內的致病菌相似,這提示了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細菌可由牙周炎患牙轉移而來。因此種植前完善的牙周治療對於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儘管如此,國外學者(Roccuzo 2010)對經過完善的牙周治療後行種植治療的牙周炎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發現這部分患者種植體周圍黏膜探診出血的比例,仍顯著高於牙周健康者。這表明,相比牙周健康的人而言,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在種植後對口腔衛生的維護標準應該更為嚴格。 (2) 糖尿病:作為一種全身性的代謝病,糖尿病可以增加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並且延遲創口的癒合過程。國外學者(Ferreira 2006)的一項調查表明,接受種植治療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快速血糖≥126mg/dl),其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發生率可高達64.6%。這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有效預防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一個重要前提。 (3) 吸煙: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顯示,長期吸煙者,其種植體周圍黏膜的探診深度、探診出血指數均較不吸煙者增加。這說明吸煙與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具有顯著的關聯(Attard & Zarb 2002)如果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患者接受治療同時進行戒煙,則治療效果和預後會有明顯改善,否則,則可加速種植體周圍組織的進一步破壞。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臨床表現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在很多方面與天然牙牙齦炎有相似之處,比如黏膜的紅腫、探診出血甚至溢膿等,但不包括牙槽骨的吸收。臨床上對於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口腔衛生狀況:檢查餘留牙及種植義齒表面的菌斑及牙石量,應重點檢查種植體及基台表面菌斑、牙石沉積情況,尤其是基台連接處。 (2) 種植體周圍黏膜的檢查:觀察黏膜充血腫脹的程度,有無軟組織增生,有無溢膿和瘺管形成等。 (3) 探診檢查:這是診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最為重要的檢查,主要探查種植體周圍袋的深度、附着喪失量及探診出血情況。健康種植體周圍的探診深度應≤4mm,過深的探診深度患者可能會有疑問,既然種植體周圍黏膜相對天然牙而言非常脆弱,再去探查是不是會加重損害呢?研究表明,用較輕的力量(約0.25N)探診是不會引起種植體周圍黏膜發生不可逆損傷的,通常,探診導致的上皮附着破壞通常在5~7天即可痊癒。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鈦種植體表面容易磨損,探診時必須使用鈍頭塑料探針。 (4) X線檢查:單純的種植體周圍黏膜炎並不引起骨破壞,因此在X線片上無骨吸收表現。進行X線檢查主要是通過觀察是否有種植體周圍骨吸收,以排除種植周圍炎。種植體周圍炎是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繼續向深部發展引起支持骨破壞的一種種植體周圍病,它也是形成骨整合後引起種植體喪失的「罪魁禍首」。 (5) 種植體鬆動度的檢查:種植體黏膜炎並不引起種植體鬆動。出現臨床可見的鬆動,往往意味着種植體周圍骨結合已經破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目前,可應用種植體動度檢測儀發現種植體周圍骨結合的早期破壞,從而早期判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否已發展為種植體周圍炎。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診斷鑑別

目前國內外普遍通行的種植體周圍黏膜炎診斷標準如下: (1)種植體周圍黏膜充血發紅,水腫光亮,質地鬆軟; (2)種植體及基台表面有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存在; (3)種植體周圍黏膜探診後有出血; (4)探診深度≤5mm; (5)種植體周圍黏膜無溢膿; (6)X線片顯示種植體周圍有穩固的骨支持。

主要需要和種植體周圍炎進行鑑別。種植體周圍炎相比種植體周圍黏膜炎而言,已經突破黏膜屏障,累及骨床,引起骨吸收,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將導致持續的骨吸收和種植體-骨結合界面分離,最終使種植體鬆動、脫落。二者的鑑別主要通過探診、X線片、種植體動度等檢查。 (1)探診:施加0.25N的輕力,使用專用的探針對種植體周圍進行探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患者軟組織的探診深度常在正常範圍內(≤5mm),而發生種植體周圍炎的患者,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的探診深度則超過5mm。 (2)X線片:種植體周圍炎的患者,在X線片上可見水平或垂直的骨吸收,另外,如果種植體-骨界面出現透射影,則提示有結締組織纖維介入,這是晚期種植體周圍炎的表現。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患者在X線片上無骨吸收表現。 (3)種植體動度檢查:種植體黏膜炎並不引起種植體鬆動。出現臨床可見的鬆動,往往意味着種植體周圍骨結合已經破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目前,可應用種植體動度檢測儀發現種植體周圍骨結合的早期破壞,從而早期判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否已發展為種植體周圍炎。 [5-6]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疾病治療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一種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的可逆炎症,但這種「可逆」絕不是無條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住引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病因——菌斑,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將進一步發展為種植體周圍炎,引起骨吸收,最終導致種植體鬆動、脫落,種植失敗。因此,治療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最根本的原則是 持之以恆地去除菌斑,控制感染。

1.口腔衛生指導: 在施行任何治療前,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口腔衛生指導都是前提。患者必須掌握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以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採用軟毛、圓頭牙刷和含少量磨料的牙膏,以避免種植體表面的損害,還可以選用種植體專用的牙線、間隙刷等清潔義齒鄰面,清潔的重點在種植體-基台連接部及其周圍軟組織。同時應養成每個半年到一年定期複查,進行專業潔治習慣。

2.機械去除菌斑牙石: 通過機械手段清除天然牙和種植義齒各個部分的菌斑、牙石。這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控制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鈦種植體表面容易磨損,傳統的金屬刮治器械並不適用於種植體。因此,在對種植體進行機械清潔時,必須採用塑料或鈦刮治器械使牙石碎裂,再配合橡皮杯和拋光膏拋光種植體表面以清除菌斑。

3.局部應用抗菌劑: 對於探診出血陽性,探診深度在4~5mm之間,有或無溢膿的種植體周圍病,可以局部應用氯己定等抗菌劑,作為機械方法的補充。包括每日用0.2%氯己定溶液含漱,或者在感染部位局部應用0.2%氯己定凝膠等方法。為達到治療效果,抗菌劑應用一般需3~4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療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根本方法還是在有效的機械性的菌斑去除方法。任何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最終無力阻止種植體周圍附着的進一步喪失。

4.要時行膜齦手術: 檢查軟組織情況,如果種植體周圍沒有足夠的角化齦維持種植體周圍封閉,則無法有效阻止口腔內細菌突破黏膜屏障,此時最好行膜齦手術,增加角化齦寬度。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疾病預後

作為一種種植體周圍黏膜可逆的炎症,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有效地控制了菌斑和牙石等局部刺激物,種植體周圍黏膜往往可以恢復正常狀況。反之,則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骨的破壞,引起種植體周圍炎進而導致骨結合喪失,種植體鬆動、脫落,種植失敗等。當患者有促進種植體周圍病的危險因素(如牙周炎病史、吸煙史、角化齦寬度不足等)存在時,要達到成功治療的難度隨即增大。但不論如何,能否施行有效的菌斑控制都是決定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治療效果的根本因素。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疾病預防

1.嚴格把握種植治療的適應證 牙周炎患者在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是不宜進行種植修復的。此外,長期吸煙的患者在接受種植治療前應認識到這些不良嗜好可能使種植體的遠期療效打折扣,因而戒煙對於預防種植體周圍黏膜炎非常重要。糖尿病病人,在種植前應控制血糖水平。

2.掌握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 患者必須掌握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以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採用軟毛、圓頭、牙刷和含少量磨料的牙膏,以避免種植體表面的損害,還可以選用種植體專用的牙線清潔義齒鄰面,清潔的重點在種植體-基台連接部及其周圍軟組織。

3.堅持規律的牙周維護治療 患者必須清楚,種植牙的戴入絕不是種植治療的終點。如同我們自己的牙齒一樣,種植牙同樣需要定期複查,來杜絕菌斑牙石的堆積引起周圍組織的破壞。一般來說,義齒戴入後1、3、6個月均應複診,一年內無異常者應每半年到一年複診一次,全面檢查軟硬組織及上部義齒,每年拍一次X線片觀察有無周圍骨吸收,以發現早期感染徵象。每半年到一年應做一次專業的潔治,徹底清除種植體及天然牙表面菌斑,大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依從性,堅持按醫囑進行牙周維護的患者,其發生種植體周圍病得概率要顯著低於依從性差者。

參考來源

  1.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 口腔醫生,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