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普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普蘭,(英語:Aaron Copland,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美國作曲家。1900年11月14日出生於紐約,父母是立陶宛猶太移民。早年從姐姐學習鋼琴,15歲立志成為作曲家。17歲從戈德馬克(Goldmark)學習對位、和聲。1921年至法國楓丹白露美國音樂學院,從納迪婭·布朗熱學習作曲。1924年回紐約。192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管風琴與樂隊交響曲公演。在美國,他積極從事音樂活動,為報刊雜誌撰文,1937-1945年之間擔任美國作曲家聯盟(American Composition Alliance)執行書記,後還曾在哈佛大學任教。1970年後,中止創作,但1980年代中期還時時講課和指揮。1990年12月2日逝世於紐約塔里敦的一家醫院。科普蘭是美國國作曲家成就很高的一位。甚至被認為是第一位聞名於世的美國作曲家、美國音樂新風格的拓荒者。他的成長反映了那一時代典型的美國作曲家歷程,1926年創作了帶有爵士風格的鋼琴協奏曲,1930年的鋼琴變奏曲則受到斯特拉溫斯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深刻影響。1936年又改變風格,朝着簡明的方向發展,認為這樣可以更接近愛樂大眾。他這一時期的音樂,包括1938年的《小伙子比利》(Billy the Kid)、1942年的《牧區競技》(Rodeo),以及一些電影音樂,大多採用了美國民謠的風格。而在他的晚期創作中,又表現出12音體系的興趣。科普蘭獲得過許多榮譽,諸如普利策獎紐約評論獎奧斯卡金像獎等,並且是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布蘭代斯大學(Brandeis)等。科普蘭還撰寫過不少音樂着作,如《在音樂中聆聽什麼》(1939)、《我們的新音樂》(1941)、《音樂與想象》(1952)、《音樂的樂趣》(1959)、《科普蘭論音樂》(196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