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始皇陵不打開的原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陵

來自網絡的圖片

秦始皇陵不打開的原因從全球範圍來看,秦始皇陵被譽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完美體現。於1974年3月被初次發現,僅僅發現這些陪葬品就震驚了全世界,很快被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秦始皇陵的最關鍵的地方始終不能打開,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1]

第一,技術能力達不到。

司馬遷《史記》里談到秦始皇陵中的布局時,寫道: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為了達到「永生」的目的,以及防止他人盜墓,秦始皇用大量水銀在墓室里製造了江河湖海的景象,並且設計了許多機關。

墓室是一個封閉空間,經過數千年時光,墓室內的物質跟氧氣發生了反應,把裡邊的氧氣消耗殆盡,讓墓室內變成為一個無氧空間。並且,水銀有毒性,容易揮發成水銀蒸汽,瀰漫在墓室內。所以,秦始皇陵的墓室里不但無氧,並且有毒,任何人都難以接近。

更重要的是,在無氧空間內存放數千年的文物,如果出土來到地上,立馬會發生氧化,瞬間灰飛煙滅,變成一堆廢物。


怎樣防止文物瞬間氧化,是全球考古學界到目前還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雖然現在考古界用上了比較先進的「抗氧化技術」,可以較好地保護一些體積不大的文物,但是,秦始皇陵裡邊的文物不僅數量很多而且體積龐大,怎樣保護這些國寶級文物,讓它們萬無一失?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解決,所以不宜開挖。

況且,陵墓裡邊最深處達到了100米,而現在絕大部分地鐵軌道的深度不過在10——30米之間。要開掘秦始皇陵,挖到100米深,勢必要掏空地下許多地方,若設計不合理,操作不得當,很容易發生坍塌。如何防止塌塌也是一大難題。

第二,開挖秦始皇陵要耗費難以估量的資金,財力不允許。

秦始皇陵的封土層如同一座80米高的小山,要開挖必須移走這座小山,有人把封土層看作圓錐體,大概計算了一下,足足有16億立方米的土,僅僅挖掉這些土並把它運走,讓許多台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大約需要1000億元支付費用。

在正式開挖前,為了防止雨淋日曬,需要搭建一個面積為56.3平方公里的保護頂棚,長度和寬度分別是7公里和8公里多一點,跟秦始皇陵占地總面積的大小相當。

如果以「蘇通斜拉大橋」上邊的保護頂棚為例,可以計算出所需費用。

蘇通斜拉大橋長度為32.4公里,寬度為35米,等於0.035公里,總投資為64.5億元,其中,搭建保護頂棚的費用為整座橋建造費的三分之一,為21.5億元。

可以算一筆賬,32.4x0.035=1.134,56.3÷1.134≈49.65,49.65x21.5≈1067,也就是說,光是搭建秦始皇陵的保護頂棚,就需要1067億元,同樣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然,還有挖走陵墓裡邊土層的費用,建造水銀隔絕層的費用,支付數以千計的考古工作人員的工資,所有這些費用加起來,簡直是無底洞,以目前的財力很難實現。

況且,考古工作是一項十分艱辛而漫長的工作,秦始皇陵的面積非常龐大,要開挖除過要投入大量資金之外,考古的時間成本,也消耗不起。有人參照「秦公一號大墓」和「兵馬俑一號坑」的考古時間,大概計算了一下,要完成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至少需要消耗160年。

一個人從25歲開始參加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到他去世,甚至他的兒子接着干到去世,兩代人齊心協力也未必能完成這項工作。

第三,考古人才的儲備不夠。

考古人員需要常年在荒郊野外進行工作,並且,這項工作稍顯枯燥乏味,隨着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高速發展,很少有人再學習考古專業,導致目前的考古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今年7月,湖南高考女孩鍾芳蓉獲得了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自小喜歡歷史和文物的她,在填寫志願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

她這個決定招來了周圍人的非議,人們認為她有這麼好的資質,報考考古專業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考古工作者不但工作環境艱苦,而且工資不高,一個女孩子家為啥要那麼任性呢?

可見,當今社會很現實,人們在擇業時也很現實,學子們擠破頭湧向熱門專業,而一些冷門專業越來越冷,導致人才儲備越來越少,最終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第四,上層沒有表態。

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主持發掘了「明定陵」,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絲織品占了一半以上。由於受當時落後的考古技術和保存方法的制約,導致大量文物出土後發生了嚴重的碳化現象,最終無法修復,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經歷這次教訓,上級領導作出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正是這個批示保護了許多陵墓沒有被隨意挖掘開來,讓古人的智慧結晶依然完好地安放在地下。[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