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突擊虎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突擊虎式(德文:Sturmmörser Tiger/Sturmpanzer VI),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突擊炮。它以虎I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並使用380毫米SturmMörser「突擊迫炮」RW61 L/3.5這款大型的海軍用深水炸彈發射器。它原本是作為在市區作戰中為步兵提供重火力的支援,但在整場戰爭間卻只生產了18輛[1],全以受損的虎I坦克改造而成。

突擊虎式自行火炮也被稱為「虎式迫炮」(Tiger-Mörser),「突擊迫炮虎」(Sturmmörser Tiger),或者是「六號突擊坦克」(Sturmpanzer VI)。(德文中的「Mörser」即為英文的「Mortar」之意)。

發展

自從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後,原本在俄羅斯草原上進攻順利的德國國防軍,終於在加強防禦的市街建築物與區域中遇到城鎮戰困境,所以認為有必要生產用作支援步兵的重火力戰鬥車輛。

當時國防軍只有突擊步兵炮33型(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B;StuIG 33 B),就是以150毫米sIG 33榴彈炮改裝在3號坦克的底盤上(Panzerkampfwagen III)權充為炮車作為摧毀建築物的唯一火力,不過僅24輛並且有一半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

1943年初以四號坦克底盤發展用來替代步兵炮33型的灰熊式(Sturmpanzer IV Brummbär)自行火炮登場;但是國防軍還是認為不夠,還是需要支援步兵的自行火炮,但是裝甲要更厚火力要更強,所以就產生了以虎式坦克為底盤搭配210毫米榴彈炮的構想。

1943年9月克魯伯(Krupp)就以虎I坦克的底盤作為設計依據,然後將車體送往亨舍爾(Henschel)進行底盤的組合,最後再到阿凱特(Alkett)完成車體上層結構;原型車在一個月後被送往希特勒面前過目。量產第一台車體在12月開始移交到了隔年1944年2月20日阿凱特就完成了3台突擊虎式炮車。

由於工期被延後,希特勒在4月19日之前都沒要求量產的數量與速度要增加;不過已經有12輛突擊虎式炮車的戰鬥室與火炮已經準備好要安裝了。8月的時候阿凱特又完成了3輛重製的突擊虎式炮車,原本計劃在9月20日之前再完成另外7輛搭配380毫米迫擊炮德突擊虎炮車,因希特勒已經在8月20日會議中被面呈過。

終於在9月中完成了10輛突擊虎炮車;年底又完成了5輛。希特勒這時戰局轉敗,希望寄托在一切新式武器,所以對突擊虎炮車打算進行特別的運用,還預計每個月至少要製造300發突擊虎炮的彈藥才夠用。

當東部前線德軍還在為陷入膠着狀態著戰局想要提供曲射火力支援的武器,後來聽說新武器是海軍380毫米反潛深水炸彈發射器改裝成火箭炮版的自走迫炮車(mortar rocket launcher),一時之間使得官兵們處於傻眼的狀態。有官兵說突擊虎自行火炮簡直是「插著樹樁的怪物」。

設計

突擊虎的車體是以晚期的虎I坦克為主,所以連同懸吊系統也相同。原來的結構也被移除用來容納新的火炮,加上火炮前移,等到裝甲安裝好之後,一個四方典型德國坦克外觀就出現了。

跟虎I式坦克比起來,突擊虎炮車雖然在車長數字上明顯短得多,只有6.28米長[2],遠短於虎式的8.45米,但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主炮不同造成的炮管長度差,車體底盤本身並沒有刻意縮短。車高也比虎式矮15公分(另一說是8公分)。不過這種身材在市街中反而遊刃有餘,進退自如,也沒有在街道上被有限空間限制的干擾的長管主炮;重要的是短炮管所形成的高仰角射擊,對於藏匿在塔樓或高處的狙擊手有毀滅性。

視頻

突擊虎式 相關視頻

突擊虎自行臼炮,車長:嚴禁炮管進出!
德式拆遷,二戰德軍380mm口徑的突擊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