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突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突戰》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五《豹韜》。

《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系大體上屬於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提示

本篇論述了反擊敵軍突然襲擊和誘敵攻城而突襲敵人的戰法。首先論述了敵人長驅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則固」、「戰則勝」,必須針對敵軍遠道而來,攜帶糧草不多的弱點,今我遠方精銳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同城內被圍部隊約定會攻日期,選擇月光晦暗的黑夜,對敵實行內外夾擊,這樣「敵人雖眾,其將可虜」。接着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分路來襲、侵掠我營、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軍尚未到來的情況下,應先弄清敵情,預作準備,並在城外設置伏兵。同時,完善城防設置,裝作極力守城的樣子,引誘敵人來攻。這時我可速發伏兵,以四面包圍戰法,迅速投入戰鬥,即可大敗敵軍。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深入長驅,侵掠我地,驅我馬,其三軍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繫纍,為敵所虜,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突兵。其牛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令我遠邑別軍,選其銳士,疾擊其後;審其期日,必會於晦,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虜。」

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至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

太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旗,皆列而張,別隊為伏兵;令我壘上多積強弩,百步一突門,門有行馬,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伏而處。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旆,擊鼙鼓,完為守備。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發吾伏兵,以沖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後。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敵人雖眾,其將必走。」武王曰:「善哉!」

治國思想

《六韜》治國思想的基本思路是聖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並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內聖外王學說相媲美的治國戰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要通過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六韜》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歷史意義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於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突戰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