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突觸核蛋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突觸核蛋白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α-突觸核蛋白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前及核周表達的可溶性蛋白質,它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和相關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是路易小體的主要成分。

特性

它的結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所處的細胞內環境,並且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如單體、寡聚體、原纖維和纖維等,病理狀態下的突觸核蛋白容易聚集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沉澱,最終導致神經細胞死亡。人類基因學的研究證明了α-突觸核蛋白基因突變在家族性的帕金森病中的主要致病地位,並且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有類似朊蛋白樣的在細胞間傳播的特點。

發現

突觸核蛋白最初於1988年由Maroteaux等利用純化的抗膽鹼能囊泡抗體在電鱘體內發現,並且確定其分布在神經突觸前末梢和核周[1,2],同樣突觸核蛋白也在阿爾滋海默病的老年斑塊內發現,但沒有β-澱粉樣蛋白含量高,突觸核蛋白的中間部分(aa61-65)被命名為非β-澱粉樣結構(NAC)。至今人們共發現三種突觸核蛋白分別命名為α、β、γ[4-6],其中只有α-突觸核蛋白含有NAC結構域並參與路易小體[7]的形成,α-突觸核蛋白的基因點突變和擴增都可以造成家族性帕金森病的發生,迄今人們已經發現五個位點分別為A53T、A30P、E46K、G51D和H50Q[8-13]。

功能

α-突觸核蛋白的功能多樣,可能參與到突觸結構的維持、神經的可塑性、學習、記憶、發生、細胞粘附、磷酸化、細胞分化以及多巴胺的攝取調控等許多方面。

主要研究目的

病理狀態下的α-突觸核蛋白形成β片層樣結構加速聚集,並且抵抗泛素化蛋白酶體的降解,因此對α-突觸核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對理解帕金森等神經突觸核蛋白病的發病機制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結構

總體結構

α-突觸核蛋白是位於4q21-22SNCA基因編碼的一個小分子蛋白質,分子量為19kDa,,由140個氨基酸構成,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氨基端:

(aa 1~60)包含了5個家族性帕金森病的突變位點以及高度保守的11個氨基酸中組成的KTKEGV 7模體重複序列[18],易形成兩性α螺旋類似載脂蛋白的脂質結合區域,是介導α- 突觸核蛋白與脂質膜結合的區域;

中部:

NAC區(aa 61~95)的疏水區域易形成β片層結構,在體外極易聚集且可促進全長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

羧基末端(aa 96~140)

富含酸性氨基酸和脯氨酸,帶有大量負電荷,具有較強的親水性,其中有三個保守的酪氨酸殘基被認為是α、β突觸核蛋白的標誌。

生理狀態下的α-突觸核蛋白通常被認為是舒展的可溶性結構,Burre等發現重組的和小鼠腦中分離出的α-突觸核蛋白為無固定結構的單體,並且有自發聚集的傾向;而Bartels發現在非變性條件下從神經和非神經細胞中分離出來的內源性α-突觸核蛋白大部分為大約58kDa的四聚體摺疊結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