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章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章陵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章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富平縣

景點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 唐文宗李昂

修建於: 公元840年

章陵位於陝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與齊村鄉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於台塬上。章陵即修建於天乳山之陽,陵園封內22.5公里,下宮去陵1.5公里。陵東南陪葬有楊賢妃墓,封土早年夷平。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唐文宗簡介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是唐穆宗李恆的次子,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

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於長安東內。

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封江王。

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

生平

文宗性格恭儉儒雅,躬親政事,痛恨宦官,千方百計地想利用朝官抑制宦官,任用李訓、鄭注等人,順利地奪取了宦官的一部分軍權。他勵精圖治,出宮女三千多人,裁汰官員一千二百餘人。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經過周密安排,準備讓文宗帶領宦官去左金吾衛衙中取石榴樹上降下的甘露,屆時把宦官一網打盡,但因事情敗露未果,李訓、鄭注等人反而被殺死,文宗亦被軟禁。

開成五年(840年)文宗憂鬱成病,終於被宦官們殺死在大明宮中的太和殿,時年33歲,葬於章陵。

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文宗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採納鄭注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事跡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着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着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迴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事變以後,文宗就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集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自嘆受制於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君。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鬱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楊嗣復和李珏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於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文宗聞知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人敢反對。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帶着無限的惆悵病死於長安宮中的太和殿。

章陵介紹

章陵"因山為陵",玄宮鑿於天乳山南麓。陵園平面近方形,東西約1350米,南北約1300米。陵園內城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神道,長約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對。現殘存城垣東南、西南和東北角闕基址。其中東南至西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40米,東北至東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30米。陵園面積約65萬平方米。四門之外原置石獅、石馬、石人、華表石刻,其形制與豐陵相同。現殘存石獅1隻(東門),殘高0.95米;拄劍石人1件,殘高1.75米,胸厚0.55米;華表1通,徑1.01米,棱面寬度不等,殘高2.60米;蕃酋像2件,殘高0.64-0.80米,肩寬0.63米,其基座每邊皆0.62米,高0.14米。其餘石刻在"文革"中被毀。

歷史變遷

章陵建制,因山為陵,與昭陵乾陵定陵橋陵等陵寢制度相仿。整個陵園內分布有上宮、神道、乳台、鵲台及下宮等。這些設施於唐亡後,戰爭頻仍,管理制度癱瘓,致使絕大多數唐陵被盜,陵園建築破壞殆盡,章陵自然也不能倖免。

五代時朱全忠部下溫韜任耀州剌史,盜發境內諸唐陵,章陵即在其中。這是一次最大的盜掘破壞行為,被世人唾罵為千古罪人。但也有保護修繕者,五代時唐莊宗於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下令對關中諸唐陵進行修葺,恢復守陵陵戶及四時祭祀制度。

北宋太祖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詔令關中諸州對被盜周秦漢唐二十七陵新制棺槨重葬,也包括章陵在內。清中期畢沅任陝西巡撫,對省內古蹟倍加重視,對諸唐陵進行維修,對章陵曾招募陵戶築牆防護。但在歷史長河中保護和維修總是勝不過自然的和人為的破壞,致使章陵和豐陵在唐十八陵中破壞屬最嚴重的。

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對章陵的保護才得到重視,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於"文革"中又遭到一次嚴重破壞,玄宮羨道被炸,石條掘出,一片狼藉,闕址被耕地蠶蝕,石刻被砸,碑樓被拆。直到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文物部門才開始認真的採取保護措施。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章陵的三級保護範圍,即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

1995年成立章陵文物保管所,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這次調查得到了縣文物局、章陵文管所的大力支持,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踏查各項設施遺址、實際測繪,對章陵陵區地上地下文物遺存基本上有所了解。

文宗的評價

歷史評價

歷史上對文宗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就是說,文宗雖然能夠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國的才幹,最終也不能消除禍患。似乎上天也不眷顧文宗,到開成(836-840)中,各地水旱蝗災不斷,彗星頻頻現於天際,百姓的房屋倒塌,田苗顆粒無收,文宗發出了存撫百姓實施賑濟的詔書,但至於能夠取得多少賑荒的實效,他已經顧不上了。

開成三年(838)正月初五,京城內發生了宰相李石遭到刺客襲擊的嚴重事件。李石中了一劍,卻是刺斷了馬尾,還中了一箭,人傷得並不重,但引起了京城的巨大恐慌,第二天常參官入朝者僅有9人而已。

開成四年六月,久旱無雨,派往各處祈雨的使者卻沒有帶來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文宗一度對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這樣不下雨,他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另選賢明之主,不再做這個皇帝了。十二月,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發生了大火,文宗的身體也出現了不適。

開成五年(840)的新年,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文宗在大明宮的太和殿走完了他33歲的一生。 文宗在位期間的行為舉止,與敬宗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勤勉聽政:文宗與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他每逢單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時間都很長,舉凡軍國大事,從朝廷用人到國庫儲藏,從各地災情到水利興修,他無所不問,從大政方針到具體措施,他都詳細地與宰相大臣討論研究。他要求把各種節假日或者輟朝的時間儘量安排在雙日,以便不影響單日的上朝。文宗還比較重視發揮諫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十二月,文宗令鑄造"諫院之印",改變了諫官進奏表章還要在其他部門請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狀況。

生活節儉:文宗不僅倡導節儉,革除奢靡之風,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放宮女、太常音聲人,各地額外的進獻和上供的奇珍異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鷂鷹玩物和遊獵之事也都停廢。他自己的飲食從不鋪張,特別是遇到各地發生災荒的時候,他更是主動地減膳。十月十日是他的生日,這一天被立為"慶成節",文宗也不允許宰殺豬牛,只許食用瓜果蔬菜,他還特別詔令京兆尹暫停在城南的曲江池宴請百官和在宮中為他祝壽。文宗嚴禁臣下衣着豪華,有位駙馬戴了很貴重的頭巾,他提出批評。有位公主在參加宴會時穿的衣裙超過了規定,他就下令扣除駙馬兩個月的俸錢以示懲戒。有一個官員穿着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見皇上,桂管布是桂林地區生產的一種木棉布,布厚而粗糙,較之綾羅綢緞自然略遜一籌,文宗見他衣衫就認定此人是個忠正廉潔的臣子。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紛紛效仿,致使桂管布的價格上漲很快。文宗穿着樸素,有一次他對臣下說:"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眾人都讚譽皇上節儉的美德,只有翰林學士兼侍書的柳公權認為,皇上君臨天下應該選賢任能,使天下太平,皇上穿洗過的衣服,只是生活細節而已。不過,能夠注意節儉對於一個封建皇帝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史書上也稱讚他"恭儉儒雅,出於自然"。

喜歡讀書:文宗不喜歡音樂、歌舞和遊樂,不近女色,自己在聽朝理政的閒暇,十分注意讀書。文宗曾對身邊的人說:"若不能甲夜(初更)親自處理政事,乙夜(二更)觀覽圖書,怎麼能夠做人間君主呢?"所以,他每當退朝處理完政事以後,就手不釋卷。

功勳

文宗博覽群書,見識很是淵博。他經常就經書詩賦中的名物詢問大臣,結果宰相經常被他問住,回答不上來。有時候,他不僅讀古典,也很了解當代人的詩文。有一次,他在內殿賞花,就問身邊的人:"現在京城傳唱牡丹詩,誰寫的最佳?"前朝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師"是很有名的,侍臣告訴他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極佳,文宗聽了很是讚嘆。文宗平時尤喜讀史書,對於歷史上的名君賢臣羨慕不已。他因為喜歡讀《貞觀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詔尋訪到魏徵的後人五世孫魏謩,並把魏謩任命為右拾遺,也是屬於可以對皇帝進諫的言官。文宗也很喜歡把他認為有學問的大臣召到宮中講談經義,評論文章。像當時的翰林學士柳公權就常常被他召來,一談就是很長時間,有時候在夜裡閒聊不自覺中蠟燭都燃盡了。他和柳公權留下過"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聯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