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曉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童曉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5年4月8日
浙江省嵊州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

童曉光(1935.4.8 -)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196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教授級高工,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專委副主任。現任高級顧問,教授級高工。

人物經歷

參加過大慶遼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 渤海灣盆地、中國東部和全中國的石油地質研究,獲得多項獎勵和發表了數十篇論文。

1978年,遼河斷陷石油地質特徵及油氣分布規律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為第

一完成人;1980年,遼河曙光古潛山油田發現,獲石油部油田發現獎,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國東部陸相盆地地質岩性油藏分布規律及遠景預測研究,獲石油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勘探理論與實踐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主要參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氣分布規律與勘探方向研究,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為第一完成人。

指導國外二十多個項目的勘探,對國外數百個項目進行評價,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3年,蘇丹Muglad盆地1/2/4區高效勘探的技術與實踐,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第一完成人;2005年,邁盧特盆地快速發現大油田的配套技術與實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第一完成者。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獲得孫越崎能源大獎[3]

人物成就

動盪的青春

1935年4月8日,童曉光出生於浙江嵊縣(現改稱嵊州市)下王村,童曉光的童年時期正好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日本侵略者一把大火燒毀了整個下王村,童曉光隨着一家人流離失舍,到處流浪,在非常動盪的環境下上完了小學,1949年1月考上嵊縣中學。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48年就參加共產黨的地下活動,並於1949年參加解放軍,受他們的影響,童曉光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當黨和政府號召青年學生參加軍幹校時,童曉光積極報名於1951年4月參加解放軍。1955年1月轉業到杭州工作,同年作為調干生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1959年本科畢業。根據組織分配,師從本系的郭令智院士,為大地構造專業研究生,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蘇北地質構造,在完成畢業論文時應用了石油勘探部門的地球物理資料和鑽探資料,從而對石油勘探發生了興趣。1964年初被分配到大慶油田研究院,從此將石油地質研究和油氣勘探作為畢生努力的方向。

開拓者

1966年童曉光受大慶油田和石油部派遣,開始對下遼河地區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完成了對下遼河地區油氣勘探遠景的初步評價報告。根據這一報告,國家計委決定由石油部接替地礦部負責該地區的油氣勘探和開發。從此時起一直到1979年的十三年間,童曉光一直從事遼河油田石油地質和勘探部署的研究,是遼河油田的開拓者之一。

勘探初期遼河油田勘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震資料品質差、鑽井資料少,童曉光等從區域地質研究入手,結合重磁力資料,明確認識到勘探的重點要從前人以東部凹陷為主轉移到西部凹陷,從背斜圈閉轉變為以斷塊圈閉為主。

1969年以前遼河油田沒有地震隊,缺乏最重要的勘探技術支持。童曉光利用1968年夏天去大慶匯報工作的機會呼籲大慶和石油部安排地震隊來遼河油田,結果爭取到了地震隊在1968年冬施工,落實了西部凹陷的興隆台構造。1969年春確定了探井井位,發現了興隆台油田,打開了遼河油田勘探新局面。

童曉光在遼河油田勘探的最大成果是遼河西斜坡勘探,他在2口探井發現為基礎進行了西斜坡地質特點油氣分布規律和勘探潛力的研究,指出遼河西斜坡形成了多套含油層系和多種油藏類型複合的油田群。油氣富集程度高,遠景資源量達到十億噸,這一認識成為石油部進行西斜坡石油勘探會戰的理論基礎。

童曉光在遼河油田工作期間,始終是年度石油地質研究報告的編寫者和勘探部署主要制定者之一。由於對遼河油田的貢獻,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石油部東部地區科學大會獎和遼寧省優秀科技成果獎,並被評為遼寧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1979年10月,童曉光被調入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進行渤海灣盆地石油地質和油氣聚集規律的研究,參與了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理論的建立。

童曉光對渤海灣盆地的研究,首先從基礎地質開始。渤海灣盆地的地質條件不同於世界上著名的裂谷盆地如西西伯利亞、北海、松遼等盆地以坳陷期沉積為主的特點,因此在油氣聚集規律和分布特點上有明顯的區別。渤海灣盆地每個凹(斷)陷是獨立的成油單元,油氣的聚集縱向上受前古近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個構造層控制,在平面上受構造帶和岩相帶控制,包括斜坡帶、深陷帶(和中央隆起帶)、陡坡帶,在每個層系和構造帶形成不同類型的油氣藏,它們的疊加可以形成複式油氣聚集帶和區。由於新近系的沉積由四周向中心遷移,在渤中地區厚度最大,這個層位的油氣主要分布於渤中及相鄰地區。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到了上世紀中期渤海灣盆地發現了大量油氣田,年產量已超過5千萬噸。"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勘探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童曉光是該報告三人編寫小組成員之一,也是向專業評審組和國家評委的報告人。

童曉光

陸相盆地成藏

中國的油氣以陸相生油著稱,由於陸相盆地與海相盆地地質特點有較大差異,研究陸相盆地地層岩性油氣藏的分布規律和潛力具有重要意義。陸相盆地的沉積邊界與盆地邊界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海相沉積區範圍很大,往往包涵若干個盆地,這種特點使相同沉積面積的情況下,陸相盆地的沉積邊界多和長度大,而每個邊界的相帶比較窄,相變比較快,並使碎屑物質易於進入湖盆中心。構造運動形成地層的超覆和退覆,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造成水進和水退,從而使陸相盆地具有形成地層岩性圈閉的條件,中國東部盆地幾乎全部是裂谷盆地,以拉張應力場為主,擠壓作用弱,一般缺乏形成大型和高幅度構造的地質條件。進一步促使岩性地層圈閉的保存。大型湖盆三角洲前緣砂體,深湖相的水下扇砂體最有利於形成岩性油藏,盆地的斜坡帶有利於形成不整合油藏和地層超覆油藏。斜坡的上傾部位還可能形成瀝青封堵的稠油油藏。

地層油藏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古潛山油藏在裂谷盆地中最發育,由於裂谷盆地中的烴源岩可以側向與前裂谷期的地層接觸,因此除形成地貌型的古潛山油藏外,還可以開成構造型的古潛山內幕油藏,具有巨大的儲量規模,還可以有高產的儲層,以碳酸鹽岩潛山潛力最大,對非碳酸鹽岩地層,如果有較發育的裂縫系統存在也可以形成古潛山油藏。潛山油藏勘探首先要尋找前古近系地層的碳酸鹽岩分布區,童曉光通過編制前古近系古地質圖的方法確定有利地區。

童曉光是"中國東部陸相盆地地層岩性油藏分布規律及遠景預側研究"項目的第三完成人,也是報告人,在1983年全國隱蔽油藏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產生較大影響,獲得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油氣科學探索井的設計和實施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要求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在全國陸地大範圍尋找油氣勘探新區新領域,進行科學探索井鑽探,童曉光作為該項目工作的領導小組成員,負責科學探索井的地質設計和實施,完成了台參1井和陝參1井兩口探井的設計和鑽探。

台參1井位於吐哈盆地。童曉光作為該探井設計的審核人,複查了該地區的老探井,發現附近的台北1井在靠近井底的層位存在侏羅系油層,該井與設計鑽探的圈閉較近,有可能組成一個較大的構造圈閉,建議同意此井鑽探。在鑽井過程中又深入現場,解決疑難問題,當鑽井工程發生困難,但已鑽達主要目的層侏羅系的情況下,建議提前完鑽,經測試獲得商業性油氣流,發現了一個中等規模的油田,揭開了吐哈盆地油田勘探的序幕。

陝參1井位於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中晚元古代以來長期發育的克拉通盆地,但油氣勘探一直局限於上古生界以上地層,特別是中生界地層,對下古生界及元古界地層基本上沒有涉及,預測奧陶系以下可能存在自生自儲的原生油氣藏,奧陶系頂面可能存古地貌氣藏。因此,以上述層係為對象,尋找有利地區部署科探井很有必要。童曉光經過研究認為中央隆起東坡比較有利,選擇了其中一個構造,並加密了地震測線後確定井位,鑽探結果在奧陶系頂面發現高產氣流,後來證實是一個大型古地貌圈閉的氣田,打開了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天然氣勘探新領域。

大漠勘探

童曉光依據前人多旋面構造運動和兩種體制、兩個時代盆地的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了疊合盆地的概念,1989年初童曉光被任命為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總地質師和地質研究大隊長,他就把疊合盆地的概念,應用到塔里木盆地的勘探。通過對塔里木盆地結構的研究,認為塔里木盆地不僅存在不同時代和性質盆地的疊合,還存在不同時代和性質盆地的複合。在塔里木盆地存在下古生界、石炭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四套成藏組合,在塔里木盆地周緣的前陸盆地發育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第三系兩套成藏組合。在塔里木盆地主體克拉通盆地中發育下古生界、石炭系、三疊系--侏羅系三套成藏組合。每套成藏組合具有不同的成藏規律、有利分布區和工程條件。童曉光根據當時的地震技術條件和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地質特點,提出要重視石炭系勘探,並對石炭系東砂岩成藏組合做了比較深入研究,在勘探中起了明顯作用,發現了塔中4東河砂岩油田。童曉光在塔里木工作不到三年的時間內,領導完成了"塔里木盆地油氣分布規律和勘探方向"的研究,獲得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4]

跨國油氣勘探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對石油供給形勢普遍持樂觀態度,然而童曉光卻進行了冷靜分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油氣需求也快速增長,石油需求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中國石油產量的增長速度,石油的供需矛盾必將出現。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童曉光在國外考察時發現,完全可以用去國外勘探開發油田的方式實現,因此早在1988年他就向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提出了在世界範圍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的建議。1989--1991年由於去塔里木油田工作,暫時停止這一問題的思考。1992年開始又對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兩方面進行研究,基本結論是中國油氣資源總量較豐富,而人均相對貧乏,必須利用國外資源,世界油氣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較豐富,並且存在許多合作勘探開發機會,從1993年開始以內部參考和文章的形式將上述觀點發表,起到了輿論先導作用,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而且利用國外油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漸成為我國石油界和經濟界的共識。

1993年童曉光被任命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國際勘探開發合作局副局長兼總地質師,領導國際化經營的地質工作。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對世界石油地質和油氣分布情況的了解。基於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戰略選區的實際需要,童曉光1997年領導了中油集團公司重點科技項目(跨國勘探開發的目標選擇和評價研究),首先選擇世界上一批重點盆地進行研究,接着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除北美和歐洲以外的各個國家,分為五個大區,編著了世界油氣勘探開發圖集,成為跨國油氣勘探開發選區和評價的工具書,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童曉光

與此同時,童曉光又進行了世界各國投資環境和合同條款的調查研究和分析,提出重點國家選擇的十條標準和排序。如獨聯體國家從資源條件俄羅斯應成為首選對象,但根據十條標準綜合分析哈薩克斯坦應作為首選目標,有效指導了合作國家和項目的優選。比較系統研究跨國油氣勘探開發中面臨的各方面問題,包括世界勘探開發市場的競爭勢態、難點和風險,提出了21世紀初期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的12個戰略問題,並公開出版,是這一領域較為系統的最早出版的著作。

思路創新 闖四洲油海

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提出

大慶油田的發現使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中國成為世界第五產油大國。中國的石油不僅自給,而且成為創匯的重要物資,人們對石油供給的形勢普遍持樂觀的態度。然而,童曉光教授卻有着自己的冷靜分析,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能源油氣的需求也隨之快速增長。而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石油產量的增長速度,能源供不應求的矛盾將會出現。因此,早在1988年他就向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提出了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的建議。1993年,他對此問題做了進一步研究,以內部參考和公開發表文章的形式將上述建議具體化。

(1)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確中國石油資源按人均擁有量計算相對貧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2)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的可能性,即全球油氣資源潛力巨大,存在國際油氣勘探開發市場,中國石油公司擁有相應的實力;(3)進入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市場的途徑;(4)若干政策性建議。這些頗有遠見的建議在當時起到了輿論先導的作用,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如今,利用海外油氣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石油界和經濟界的共識。

在中央「走出去」戰略指引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及一些非石油企業紛紛進入國外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僅中石油一家2004年的海外作業產量就將超過3000萬噸,國外油氣開發呈現出良好的勢頭。

全球石油地質和油氣資源的研究

中國地質學家曾經對世界石油地質進行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和現場考察,但其目的是借鑑國外的勘探開發經驗,即所謂「洋為中用」。從世界各個盆地勘探開發現狀和未來潛力角度進行的研究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基於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的實際需要,童曉光教授從1997年開始進行全球石油地質和油氣資源的研究,把全世界除北美、歐洲以外的地區分成國外勘探開發項目的確定最終決定於對項目全面科學的技術評價和經濟評價。1997年跨國勘探開發初期,童曉光親自領導評價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油氣股份公司的私有化項目,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在很短時間內抓住儲量、產量和公司財務等幾個關鍵環節作出了符合實際的評價,已為十幾年來的生產實踐所證明。

在蘇丹,兩個盆地經過美國一家國際石油公司長期勘探,因效果不佳放棄,中石油先後獲得了這兩個盆地的三個區塊,在童曉光指導下勘探取得突破。蘇丹穆格萊特盆地六區塊是中石油最早進入的區塊,此前一家美國公司勘探十年,共打了32口探井,把22口井集中在一個構造單元,由於沒有重大發現而放棄,童曉光研究了這家公司勘探失敗的原因,把勘探的重點轉移到不被重視的另一個凹陷,一舉勘探成功。1、2、4區塊是又一個勘探項目,先前的作業公司在1、2區塊雖取得了較重要發現,中石油進入後短短几年時間發現的儲量是過去的二倍,特別是4區塊,過去一點沒有發現,在童曉光指導下,正確確定主要勘探目的的層,很快突破了4區的勘探。邁盧特盆地一家美國公司經十年勘探僅發現一個小油田,認為沒有經濟效益而放棄,中石油進入後,通過研究確定了主力凹陷和主力成藏組合,並選出鑽探目標,一舉發現了世界級大油田,這三個項目分別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中油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世界油氣供需發展趨勢

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世界油氣資源潛力和供需發展趨勢,對於中國的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童曉光圍繞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有關問題的研究和實踐外,同時進行世界油氣供需發展趨勢研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1、常規石油資源比較豐富,但廉價石油逐漸向中東集中,世界非常規石油資源十分豐富生產潛力大、技術成熟,主要決定於油價,在2030年之前,不會因石油資源不足而產量下降。2、天然氣的常規和非常規資源都很豐富,同樣熱當量的天然氣價格大大低於石油,而且碳排放量又低於石油,未來20年天然氣的產量將以較快速度上升。3、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加快,在總能源中的比例逐漸加大,但在2050年前不可能超過化石能源。4、由於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快速增長,經濟發達國家的石油需求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影響滿足中國石油進口需求的可能性很小,但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長期存在。從而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的形勢下,提出了中國石油安全形勢的宏觀預測。

後記

童曉光40多年學術生涯是從基層油氣勘探開發單位做起,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成為他的最大特點。他把石油地質研究與勘探實踐密切結合,研究成果直接指導勘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他根據工作實際需要確定研究範圍,在跨國勘探開發遇到的不僅是地質問題,因此同時還研究投資環境和戰略問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學術活動中貫穿了實事求是和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敢於提出不同於前人的觀點,在石油地質理論和勘探理念上不斷創新。童曉光成就最大的時期是跨國油氣勘探開發,1993年進入這一領域,他已經58歲。1997年做成第一個項目--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油氣股份公司私有化項目的技術經濟評價和投標時已經62歲,蘇丹三大勘探項目的最大成功在2002年,己到67歲。

童曉光一生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直到現在還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全球油氣資源評價的項目長,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

出版專著

童曉光,關增淼,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圖集(非洲地區分冊),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童曉光,關增淼,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圖集(亞洲太平洋地區分冊),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童曉光,竇立榮,田作基,21世紀初中國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戰略研究,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童曉光,徐樹寶,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圖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童曉光,崔耀南,海外油氣田新項目評價技術和方法,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童曉光,高泳生,張湘寧,中國石油對外合作勘探開發技術論文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童曉光,等,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