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祭伍子胥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伍子胥

來自網絡的圖片

端午祭伍子胥故事說起端午,大家都會想愛國詩人屈原。其實還有一個人也和端午有關,他就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伍子胥。屈原筆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zū hǎi)」寫的就是伍子胥。所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關於端午祭伍子胥的故事。[1]

上面那句話的意思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者不一定被推薦。伍子胥遭到災禍,比干被剁成肉泥。這兩者才是真正的忠臣和賢者。伍子胥,楚國人,本名伍員,其父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師,其兄為伍尚。

伍子胥:請把我的眼睛掛在城門之上,我要看着吳國被滅!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受太宰伯嚭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殺。

子胥「乃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午日以粽奉之(《史記》)」

吳王夫差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說對門人說,我死後,請把我的眼睛扣下來掛到吳國的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國過來滅掉吳國。於是乃自刎而死。

吳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下令讓人把伍子胥的屍體用馬革裹起來,扔到江里餵魚。吳國百姓心疼他、感恩他為吳國所付出的一切,給他立祠,把粽子扔到江里,祭祀。

所以《荊楚歲時記》也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伍子胥被逼身亡207年後,另一個楚國人屈原選擇了投汨羅江自盡。理由同是愛國。但,伍子胥死了,可人們只記住了屈原。但歷史給我們留了一個不起眼、但無比重要的問題:同是愛國,同是君王昏聵,忠臣慷慨赴死,兩者之間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很簡單,「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的伍子胥,是不被主流史籍所待見的。沒有人喜歡聽批評、陳述事實(包括好、不好)的真話,這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願意活在自我的假想中,也不願聽他人不帶惡意的指錯。

而伍子胥,剛好就是後者。他是在就事論事,而前者,卻沉浸在無比滿意的自我幻想中。縱觀歷史,無不上演着這樣的情景。相較於逆來順受、幕後旁觀的屈原,伍子胥更像是一位橫刀立馬、血薦軒轅的仗劍者。

(寫到這裡,又想起了敬重的詩人幸棄疾,他同樣是橫刀立馬,萬軍之中可取敵上將首級。每每讀到他的詩,心中總有一種無比的暢快感。)

同樣面對昏君(前期的夫差,勵精圖治,只是後來,自己毀了自己),同樣面對國事飄零,伍子胥都是既不盲從,更不旁觀,攘臂以上。范仲淹評價他:「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

伍子胥臨死前,對身邊人說:把我的眼睛掛在吳都城樓上,我要看着越國滅吳。夫差知道後非常震怒,就把伍子胥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江中。

所謂天道好輪迴,數年之後,越國對吳國發動了進攻,那日江面上波濤洶湧,見一人身披鎧甲,矗立潮頭,眼看着吳國被滅,老百姓都說這是伍子胥顯聖,是為濤神,一個忠心耿耿的愛國賢臣,竟然落得個冤死的下場,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便在五月初五這天劃着龍舟,在江上舉行迎神儀式。

據說迎到濤神,就能保一方百姓平安無事。[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