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稈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稈鏽病

症狀

竹稈被害後,材質變黑髮脆,影響工藝價值。發病重的竹子可能枯死。被害重的竹林,生長衰退,發筍減少。病害多發生在竹稈的中下部或基部,有時小枝上也發生。6~7月間,受害部分產生黃褐色或暗褐色粉質的墊狀物(病菌的夏孢子堆),成橢圓形或長條形。到11月~第2年春產生橙褐色如天鵝絨狀,着生緊密,不易分離,呈革質的墊狀物(病菌的冬孢子堆)。這黃褐色墊狀物脫落後,竹稈發病部位成黑褐色。[1]

病原

擔子菌亞門的[[皮下硬層鏽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 (Berk.et Br) Mangn ]]

發生規律

病菌通過孢子隨風傳播。在生長過密和經營管理不善的竹林內較易發生。病害都發生在2年生以上的竹子上,當年生的竹子未見發病。

分布與危害

危害:竹子[2]

防治方法

①加強竹林經營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過密,也可減少病害的發生機會;

②發病輕的竹林,應及早砍除病竹,燒除病部,以免病菌繼續蔓延傳播;發病重的竹林噴0.5~1度(波美)的石硫合劑,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d噴1次,連續噴3次,效果較好;

③化學防治:建議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000-2500倍,25%國光丙環唑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連用2次,間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類藥劑防治鏽病時,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不可加量和縮短間隔期使用,以免發生矮化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