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Battle of Maxen

圖片來源 Kronoskaf

名稱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日期    1858年5月20日

地點    大沽口砲台

參戰國家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  清朝[1]


結果    英法聯軍勝利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咸豐帝決心修建大沽砲台,和後來第二次發生的衝突。

背景

廣州城被奪以後,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國使節到天津、大沽口外。4月24日,四國使節會見清政府限期6天內派人談判,否則將採取「必要的手段」。咸豐帝派出直隸總督譚廷襄趕赴交涉,不料英法公使以「照會型式不符、無欽差大臣之權」為由拒絕接見。至於英法方則因兵力未能集合完畢,延遲了原本6天內的進攻。咸豐帝除了同意減少關稅外,對於四國的要求一律拒絕,也不准譚廷襄開戰。在英法代表仍舊拒絕交涉的情況下,譚廷襄改與美、俄代表交涉願能協助談和,但因困難的要求仍毫無結果,以為:「外托恭順之名,內挾要求之術」。 譚廷襄要求開戰,提出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全部關閉,停止貿易的策略。兩廣總督黃宗漢也提議速速克復廣州,使英法等國震懾再出面開導。

仍舊命譚廷襄駁斥各國要求。1858年5月18日,英法代表與海陸軍司令協商攻占大沽口,以天津做為目標。5月20日,對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定2小時內交出大沽口被拒絕,隨即派兵進攻

戰局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用砲艇讓1200位士兵從大沽口登陸,清守軍奮力抵抗在2小時後全軍戰敗,南北砲台陸續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聯軍未遭遇抵抗就兵臨天津城下。

5月30日,四國使節逼迫清政府派全權代表至天津談判,否則將進軍北京。經此一戰,極為震驚的清朝在6月1日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耆英(曾參與簽訂南京條約)赴天津與各國談判

結局

以為憑藉過去與英方簽約的經歷必能成事,可英法聯軍早在占據廣州後翻遍了廣州官府的檔案,對當年南京條約的內幕一清二楚,便多次刁難。耆英見不能成事,2天後私自回京。經過桂良、花沙納的交涉,終在1858年6月13日簽訂《中俄天津條約》,6月18日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6月22日,清朝在英公使額爾金進軍北京的威脅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6月27日與法國簽訂《中法天津條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