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等長收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等長收縮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長度保持恆定而張力發生變化的肌肉收縮。在該收縮狀態下,肌肉張力可增至最大。但由於不存在位移,從物理上講肌肉並沒有對外做功,然而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為肌肉的收縮成分積極收縮產生了很大的張力,該張力促使肌肉的彈性成分拉長以抗衡外加負荷。肌肉的這種收縮是支持、固定和保持特定人體姿勢的基礎。

基礎介紹

肌肉等長收縮時由於長度不變,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機械功。等長收縮可以使某些關節保持一定的位置,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條件。要保持一定的體位,某些肌肉就必須做等長收縮,如做蹲起動作時,肩帶和軀幹的肌肉發生等長收縮以保證軀幹的垂直姿勢。在更複雜的運動中,身體姿勢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肌肉的收縮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往往是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都有的混合形式。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