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客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客難,客難①東方朔曰: 蘇秦、張儀壹當萬乘之主②,而身都③卿相之位,澤④及後世。今子大夫⑤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⑥,不可勝記,着於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⑦。

原文

客難①東方朔曰: 「蘇秦、張儀壹當萬乘之主②,而身都③卿相之位,澤④及後世。今子大夫⑤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⑥,不可勝記,着於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⑦。好學樂道之效⑧,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⑨盡忠以事聖帝⑩,曠日持久,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11)。意者尚有遺行邪(12)? 同胞之徒,無所容居(13),其故何也?」

東方先生喟然長息(14),仰而應之曰——

是故非子之所能備(15)。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夫蘇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16)爭權,相擒以兵,並為十二國(17),未有雌雄(18),得士(19)者強,失士者亡,故說(20)得行焉。身處尊位,珍寶充內,外有廩倉,澤及後世,子孫長享。今則不然。聖帝德流(21),天下震懾,諸侯賓服(22)。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23)。天下平均(24),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運之掌。賢與不肖(25),何以異哉?遵天之道(26),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故綏(27)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28)則為虜;抗(29)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 用之則為虎(30),不用則為鼠(31)。雖欲盡節效情(32),安知前後(33)?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說(34),並進輻湊(35)者不可勝數。悉力慕之(36),困於衣食,或失門戶(37)。使蘇秦、張儀與仆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38),安敢望侍郎乎?傳曰(39): 「天下無害,雖有聖人,無所施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40),安可以不務(41)修身乎哉?《詩》曰: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42)。」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43)。」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44)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45)於文武,得信(46)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47),修學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48),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49),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50)而易其行。天有常(51)度,地有常形,君之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52)。《詩》雲: 『禮儀之不愆,何恤人之言?(53)』」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54)。」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55),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56)。「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57)。」蓋(58)聖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59)矣。

今世之處士(60),時雖不用,塊然無徒(61),廓然(62)獨居,上觀許由(63),下察接輿(64),計同范蠡(65),忠合子胥(66),天下和平,與義相扶(67)。寡偶少徒,固其宜也(68)。子何疑於予哉?若夫燕之用樂毅(69),秦之任李斯(70),酈食其之下齊(71),說行如流,曲從如環(72);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語曰(73):「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 豈能通其條貫, 考其文理, 發其音聲哉(74)? 由是觀之, 譬由鼱鼩(75)之襲狗,孤豚之咋(76)虎,至則靡耳(77),何功之有?今以下愚(78)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79)。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80)而終惑於大道(81)也。

(《昭明文選》)

注釋

①難(nan)——發難,責問。②壹——同一。當——遇,值。③都——居。④澤——恩惠。⑤子大夫——對東方朔的尊稱。子: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相當於今天說「您」。⑥諷誦——背誦、朗讀。《詩》《書》百家之言——泛指儒家經典,如《詩經》《尚書》《論語》《孟子》之類。⑦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到嘴唇爛了,牙齒掉了,還是牢記在心,不能放下。形容終身如一地諷誦經典,着書立說。膺: 胸,服膺,衷心信服,銘記在胸。⑧道——儒士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效——功夫,功力。⑨悉力——竭盡全力。⑩聖帝——這裡指漢武帝。聖: 聖明。(11)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即官位不過執戟侍從的郎官而已。一句分兩句說,感慨就多了。(12)意者——想來……。遺行——品德有缺點。邪——同耶,表疑問、推測語氣。(13)同胞之徒,無所容居——親兄弟也沒有容身的地方。形容官小祿少,兄弟輩也照顧不到。(14)東方先生——作者自稱。長息——長嘆。(15)備——詳備,完全明了。(16)力政——同力征,傾力征戰。(17)十二國——相傳周代有1800國,至戰國時代,僅存齊、楚、燕、趙、韓、魏、秦、魯、宋、衛、鄭、中山等12國。(18)雌雄——比喻勝負強弱。(19)士——有治國治軍才能的智能之士。(20)說(shui)——用計謀策劃說服人。這裡指策說之士。(21)德流——恩惠流布。(22)賓服——服從。(23)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海內海外連成一片,如衣帶一樣圍環捆系、比翻過來放着的盂還安穩。(24)天下平均——到處平定和睦。(25)不肖——不賢。(26)道——連同下文的理,都指客觀規律。(27)綏——安,安撫。(28)卑之——輕視他。(29)抗——拔舉。(30)虎——比喻得勢握權,威風凜凜。(31)鼠——比喻潛行伏處,卑微可憐。(32)盡節——盡臣子的能力。效情——奉獻臣子的忠心。(33)前後——前進後退。安知前後,意即不知怎麼辦才好。(34)竭精馳說——竭盡精力去遊說。(35)並進——加速前進。輻湊——聚集; 象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到輪軸中一樣集合在一起。(36)悉力慕之——全力傾慕他(皇上),意為想盡節效情。(37)失門戶——找不到門路。或說,指被殺戮,喪失家庭。(38)掌故——掌管舊事(管檔案查歷史)的小吏,官位很低。(39)傳——凡古書都可泛稱為傳。傳曰: 古書上的話。(40)雖然——儘管如此,但是……。(41)務——致力,重。(42)鼓鍾於宮二句——《詩經·小雅·白華》詩句。意為內部有事一定會表現在外面。鼓鍾:敲鐘;宮:室。(43)鶴鳴九皋二句——《詩經·小雅·鶴鳴》詩句,意同上。九皋:深澤;九:表多數,這裡形容深。(44)太公——姜太公姜尚(又名呂尚),周代齊國的始祖。因輔佐周武王滅商,封於齊。體行——親自去做。(45)設用——大用。(46)信——音義同伸,伸張,伸展。(47)孳孳——猶孜孜,勤勉的樣子。(48)鶺鴒——鳥名。這種鳥飛時鳴叫,行則搖尾。這裡比喻人勤懇修身而不懈怠。(49)「天不為人」以下數句——這是《荀子·天論》里的話,字句稍有不同。惡:厭惡;輟(chuo):停止。(50)匈匈——洶洶,喧鬧的樣子。(51)常——常規,規律。(52)功——功利。(53)愆——差錯; 恤——擔心,害怕。(54)水至清則無魚六句——出於《大戴禮記》卷八《子張問入官》,是孔子教誨弟子的話。冕:天子至大夫所戴的冠;旒:冠冕前邊垂着的一串串小珠;明:視力好;黈纊(tou kuang):黃綿;聰:聽力好。(55)舉大德,赦小過——(對人)要用他的大德,寬容他的小過。舉:使用,嘉獎。(56)無求備於一人之義——指不要求全責備,苛求人十全十美的意思。(57)枉而直之六句——也是孔子的話,出處同(54)。意為:彎曲的要使他直,但要讓他自己獲得直,要讓他心情寬舒自尋高意,讓他自己懂得揆情度理,自覺地去求索。枉:曲;優柔:寬舒;揆度:揣測估摸;得、求、索:都含求索之義。(58)蓋——大約。是一種推測語氣。(59)敏且廣——聰敏而視野開闊,見識宏大。(60)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這裡還包括了得不到重用的賢者。(61)塊然無徒——孤獨無侶,單獨一人沒有朋友。(62)廓然——空寂的樣子。(63)許由——和堯帝同時的隱士。相傳堯讓天下給他,他不受,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64)接輿——和孔子同時的隱士,春秋楚國人。他曾唱歌譏笑孔子熱心於政治,並拒絕和他交談。(65)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曾輔佐越王勾踐發憤圖強,滅掉吳國。(66)子胥——伍子胥,吳王夫差的大夫,佐夫差滅越破楚,後諫吳王警惕越國復仇,吳王不聽,被賜死。(67)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只得與義相守,無所表現。(68)固其宜也——本來就是應該的呀。(69)樂毅——戰國時燕昭王臣,曾大破齊國,下70多城。(70)李斯——秦始皇臣。(71)酈食其(li yi ji)——漢高祖劉邦的臣子,常為說客,出使諸侯。曾說齊王田廣歸漢,不戰而得齊地70餘城。下——攻破。(72)說行如流,曲從如環——遊說象流水那樣順暢。人主聽從說客的意見,放棄自己原來的主張,象環子轉動那樣沒有阻滯。(73)語曰——常言說。(74)「以管窺天」六句——意為:用竹管看天象,用螺殼去測海水,用細竹枝撞鐘,怎麼能夠通曉日月星辰的分布,量出海水的深廣,使鍾發出音響呢?蠡(li),貝螺做的瓢;筳(ting),細竹枝;條貫,條理,眾星的分布;文理,紋理,這裡指動盪的海水;考,考查,考究。(75 )鼱鼩(jing qu)——地鼠。(76)豚(tun)——小豬。咋(ze)——咬。(77)靡——倒下,敗北。耳——而已,罷了。(78)下愚——對上智而言,最愚笨的。(79)雖欲勿困,固不得已——即使想要不受困窘,也一定做不到的。固:本來,一定;已:矣,語氣詞。(80)權變——變通。(81)大道——真理,大道理。這裡是指一種能知人論世,審時度勢的高遠境界。

賞析

這是一篇近於今天駁論文性質的賦體雜文。作者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先擬想某客難己,再由己高談闊論駁回所難。但實際上並沒有人這麼難他,是作者自演雙簧戲,自暢長期積鬱的襟懷。客的設難之辭,不過是作者借人之口,正面為自己這位「海內無雙」的「博聞辯智」之士不被「聖帝」看重大發不平之鳴; 而答難之辭,則是巧立名目,寓正於反,換一個角度變相地為自己大鳴不平。所以,這裡的答難,也不是真想駁回什麼。無論設難還是答難,都只是皮相,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牢騷才是真諦。辯論的框架,裝的卻是自我的感喟與感喟的自我消解,形式與內容表面的和諧與內里的不和諧,巧妙地相反相成,導引讀者去追尋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緒意向; 同時,也由於這種名實的副而不副,就使整個辯論沉浸在一種歪打正着,寓諧於莊的詼諧氛圍里,有滑稽幽默味。這便是本文最突出的文體風格。

本文寄寓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事由是蘇秦張儀的痛快遭際,而文飾自己不平心理的理由是「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和「時異事異」。這觀點不是他的新創,前一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後一句出自《韓非子·五蠹》。作者借用前賢概括時代變遷規律的精闢論斷,高屋建瓴地以蘇張何以能夠身居卿相之位澤及後世的歷史與「我」卻「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 ,「同胞之徒,無所容居」的現實進行比較對照,縱橫馳說,最後歸結到「使蘇秦、張儀與仆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好象為當今聖帝「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唱了一曲熱情的讚歌,「我」也似乎十分滿意今天的這種境遇; 其實不然,骨子裡是一曲「士不遇」的慷慨悲歌,不過與同時代的一批「士不遇賦」異其情趣而已。歷史不會重演,在當今大一統的漢代,賢與不肖混為一談,士的命運再也難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用與不用全在君王一人的好惡之上,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縱有蘇張之才,也再不會有蘇張之遇了。象我東方朔雖然滿腹經綸,只不過被聖帝當作供他玩樂遊戲的「俳優」,「海內無雙」 「博聞辯智」又有什麼用! 文章對於漢代文士的遭際寫得特別精彩,一些形象的描寫和生動的比喻,使對漢代士人階層的深刻抽象的解剖,變得分外鮮明。它就象一幅幅精妙的寫意畫,萬端感慨,全在圖畫中,令人可觸可摸,耳畔甚至似乎傳來渺遠的幽怨聲; 短短的幾句勾勒指畫,就是漢代士人遭際的一段辛酸史。

文章賴以立論的觀點「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和「時異事異」,雖是襲用前賢的,但典型精彩的論據和論證卻是東方朔本人的。東方朔以自身「士不遇」的深切體驗,轉而對社會予以深刻剖析,使前賢的論斷在新的生活里有了新的血液,放出新的光彩,大有「我注六經」的意味,很有思想的力度。運用這種既成的知名論斷來文飾牢騷,使牢騷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並由這種精心的文飾過程,具體顯示自己博聞辯智的才能,使讀者不覺得是在聽人發牢騷,而是在聽智士高人指點迷津,從而對他產生好感;發牢騷的同時,又推銷了自己。這,正是歪打正着產生的理想效果。

文章第三段關於「修身」的話,從邏輯上看,是回答文首客難中「意者尚有遺行邪」的疑難的,從內容上說,則是在發完牢騷之後,再以前賢關於修身方面的言論為自己打打圓場,使牢騷變得更溫和一些,也藉機宣揚自己的操守,炫耀自己的「博聞辯智」。這一段基本上抄錄編織《詩經》語錄及前賢的着名論述來作為花冠戴在自己頭上,很少個人的新鮮見解,不如前面論述的精彩。第四段再度以春秋戰國時代的許由、李斯等七人為參照,申明「我」不遇時不得志與他們或遇或不遇都是正常的,不足為怪的,無需從別的方面妄加猜疑。這也是博聞辯智的再度張揚。最後,仍以洞明時勢的豁達胸懷、不惑眼光,批評客難無理,教誨他要知權變,不要惑於大道,把自己推向明大道知權變的極致。這裡,「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的譬喻,新穎別致,傳出作者幽默風趣的慧心,令人忍俊不禁。

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駁辯智巧,也就是自抒牢騷以暢懷抱的文人智巧,高雅風趣,為後代文士所讚賞,仿效者代有人出。歷史上比較着名的仿作就有揚雄的《解嘲》、班固的《答賓戲》、張衡的《應閒》、蔡邕的《釋誨》、韓愈的《進學解》、柳宗元的《起廢答》等。現實生活中,也有些落魄不遇的文化人,採用這種形式自我解嘲,自我推銷,只是不見經傳罷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