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籍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籍氏的得姓,以官為氏。"籍"的本義是典籍、文獻,春秋時,晉國有籍氏之官,掌管保存國家的典籍,晉大夫伯厴即任此官,其後代即以籍為氏,籍談即其後代。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

以官職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的,是晉襄公的孫子(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裡面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後代中有的用籍作為姓氏,稱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以地名為氏

春秋時,衛國有籍圃、齊國有籍丘,住在那裡的人以籍為氏。 [1]

得姓始祖

伯厴。籍氏的得姓,以官為氏。籍氏家族,當時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地位崇高,不過,到了"三家分晉",揭開戰國之幕時,這個家族遠離山西老家,播遷到當時的宋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的商丘縣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帶地方,繼續繁衍滋長,最後在河北省的永平縣(古為廣平郡)成了當時的名門望族。籍氏家族的人要尋根,可到商丘和永平。故籍氏後人奉伯厴為籍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復置郡。

堂號

廣平堂:以望立堂。

紀登奎

(1923年3月~1988年7月13日),原名籍登奎,山西武鄉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相當於中學文化。抗日戰爭時期,任晉東青年救國總會委員兼和順縣青年救國會主席,魯西區青年救國總會組織部部長,冀魯豫第二地委抗聯分會組織部部長、副主任,中共冀魯豫區委第一地委委員兼民運部部長,冀魯豫區第一專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魯豫區委黨校組教科科長,中共豫西區委工作團書記兼魯山縣委副書記、書記,中共伏牛山剿匪指揮部工委副書記,中共許昌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河南許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1954年11月至1959 年12月任洛陽礦山機器廠廠長,其間:1957年8月起兼任廠黨委書記。1958年10月至1963年3月任中共河南省洛陽地委第一書記。1963年春至 1967年8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秘書長。1963年12月至1965年6月兼任中共河南省商丘地委第一書記。1968年1月至 1977年12月任河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其間:1969年10月至1971年3月任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71年3月至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0年11月至1976年任中共中央組織宣傳組副組長。1971年1月至1972年5月任北京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72年5月至1977年9月任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其間:1972年10月前任軍區黨委第三書記,1972年10月後任軍區黨委第二書記。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1973年8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月至1980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78年6月至1980年1 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小組組長。1983年後任國務院中國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五中全會免職)。1988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