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粗線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粗線期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是指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緊接偶線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已完成染色體聯會的兩條同源染色體互相緊靠,進而纏繞在一起,基質開始附着到染色絲上,成為一條短而粗的染色體。結果在這時期後外觀上是染色體數目減半(即假減數)。

人體有46條染色體,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的染色體數都是46條,DNA都是92個。

粗線期(pachytene stage),希臘語中意為厚或肥(thick or fat),始於聯會完成時,同源染色體沿其長度合併。這些緊靠着的一對染色體各自明顯地發生縱裂,各自由兩條染色單體構成,成為四重結構,每一對聯會的染色體都被稱為二價體(bivalent,因為它包含兩條染色體),或四分體(tetrad,因為它包含四條染色單體)。二價體的一邊是母系衍生的染色體,另一邊是父系衍生的染色體。因為X和Y染色體不完全相同,所以它們不能完全聯會。然而,假常染色體區域在X染色體和Y染色體之間提供了小範圍的相似性,使得它們在雄性減數分裂I期間能夠相互配對。在同源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生交叉。在經過固定的分裂圖像中,這個時期是所謂染色粒最常出現的時期。在着絲粒處發生的部分異常凝縮也可在這時期見到。這一時期的染色體稱為粗線期(pachynema)。從這一時期到下一個雙線期,可以看到燈刷染色體,而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核仁。在這一時期也發生微量的DNA合成。這種DNA與偶線期合成的DNA不同,它沒有特異性。在缺乏形成交叉能力的細胞中,不發生這種DNA合成。因此被認為這種DNA與下一個時期形成交叉有關,也許與重組有關。

前期I的第三個階段,又稱重組期(recombination stage)。該階段開始於同源染色體聯會之後,染色體明顯變粗變短(至少縮短了四分之一),結合緊密,此期染色體形態是一個明顯的四分體。

在粗線期,細胞中也存在DNA的合成,稱為P-DNA,交換過程中DNA鏈的修復、連接均與此相關。在粗線期核仁融合成一個大核仁,並與核仁形成中心所在的染色體相連。

粗線期要發生染色體的交換重組,並可見到在聯會複合體(synaptonemal complex)的梯狀結構中出現的重組節(recombination nodules)。重組節的結構開始沿着聯會複合體出現,非姐妹染色單體(即母系和父系)之間的部分交換發生在這些重組節處。這種交換被稱為跨越(crossing-over,CO),它導致遺傳物質的重組。由於交叉,染色單體可能不再是純粹的母系或父系起源。然而,沒有獲得或丟失任何遺傳信息,因此所有染色單體都保留其原始大小。

細胞周期詳解

人體有46條染色體,具體分析如下,減數分裂前期Ⅰ持續時間長,結構變化複雜,通常又可分為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

細線期:第一次分裂開始時,染色體濃縮為細長的細線,但相互間往往難以區分,雖然染色體已在減數分裂前的間期時複製,每一染色體應該已有兩個染色單體,但在細線期的染色體上還看不到雙重性。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通過附着板和核被膜相連。

偶線期:兩個同源染色體這時開始配對,這種配對稱為聯會。同源染色體在兩端靠近核膜部位先行靠擾配對,或在染色體的各不同部位開始配對,配對最後擴展到染色體的全長,形成聯會複合體。這時期有殘餘的0.3%DNA合成。由於同源染色體中一條染色體是由二條染色單體組成,故每一配對的結構中共有四條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染色單體,稱之為四分體。由染色體水平來考慮稱之為二價體,因為每對是由二條同源染色體組成。

粗線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兩條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完成,細胞就進入粗線期,粗線期要維持幾天。在這時期可發生同源染色體間的互換。

雙線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聯會消失開始於雙線期,此期聯會複合體解體,二價體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拉開,此時可見到同源染色體間的一個或多個交叉點,這些交叉點標誌着交換的發生部位,因此一般認為交叉是交換的結果。

終變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交叉隨着時間逐漸減少並向兩端移動,簡稱端化。此期染色體螺旋化程度更高,表現更為粗短。交叉的端化仍舊繼續進行,這時核仁和核被膜開始消失,紡錘體開始形成,雙價體開始向赤道板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