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糨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糨糊

來自 步驟圖網 的圖片

糨糊 麵粉澱粉或糯米加水熬製為糊狀即為糨糊。糨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於紙張、布料或物品的粘合。是早期使用的健康無毒的粘合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糨糊 [1]

解釋 用麵粉等做成的可以粘貼東西的糊狀物

多用於 紙張、布料或物品的粘合 [2]

原料 小麥澱粉

簡單介紹

現代生產的多為纖維素和膠水製成的化學糨糊。

注:以小麥澱粉為原料,制糊時濃度以澱粉﹕水=1﹕6,所製得的糊性質較穩定,而煮糊溫度以不超過80℃為佳。

製作

怎樣家庭自製糨糊?

1、將牛奶放在爐在上進行加熱,將近熱的時候,輕輕的往裡面倒入白醋,邊加熱,邊倒,邊攪拌,就可以了。

2、買一袋107膠(建材市場都有)倒入容器中,慢慢加熱,然後往裡倒入牛奶,就可以了。

怎麼用糯米做糨糊?

一般的麵粉就可以,麵粉和水一起在小鍋里在爐子上加熱,要一直不停地攪拌不然會糊,過一會兒就成糨糊了。想保存時間長就放在玻璃瓶里保存。

怎樣用澱粉做糨糊?

1.白面二斤放進盆內,加入400c.c.冷水濕面,揉勻後,取其一塊放入預先用較薄白布做成的口袋裡,為了不使白面跑出,必須將口卡緊,浸入冷水盆中揉洗,使其出現白汁,將揉出的白汁倒入另一盆中沉澱。

2.在原來盆中加入清水揉洗,至袋內不出白汁為止,將口袋內的麵筋取出。

3.再放入濕面按以上方法揉洗,至將合好的濕面揉洗完為止。

4.把濕面揉完後,將洗出的白汁集中一起放入缸內沉澱。放個別小時之後上面出現黃水,倒出黃水再加入清水沉澱後,出現比第一次較淡色的黃水,再次倒出加清水沉澱,再進行發酵後即可製做糨糊。(來源於網友)

怎樣用澄粉(小麥麵粉)做糨糊?

1.先將200cc的純水置於鍋中加熱至沸騰,另外200cc的純水加入100ml的澄粉攪拌均勻。

2.將攪勻的澄粉水加入鍋中,繼續小火加熱,且不斷以順時針或逆時針固定方向攪拌。需以較粗的棒子攪,如在家中可用杆面棍等。

3.一邊煮一邊攪拌,大約18分鐘。注意不要煮焦,煮好會呈現半透明狀,有點像粿狀。

4.煮好後立刻置入大冷水盤中冷卻,冷水盤的冷水高度需高於鍋內漿糊。

5.同時準備冷的純淨水在鍋邊某個地方,緩緩注入至高出漿糊約1cm高左右,並靜置一夜。

6.使用時先小心倒掉上面的純水,再挖出粿狀的漿糊,置於篩子上過篩。(來源於網友)

"糨糊"一詞的由來,一般都知道來源於上海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流行語,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國。至於這詞在上海如何由來,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搗糨糊"一詞的本來面目,其實是九十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個術語,是"逃江湖"一詞的音轉,並在音轉中發生了涵義的變化。

在上海市區向郊區擴大之前,市區人口最多的一個區是楊浦區,九十年代初常住戶口人口即達到一百一十萬,上海灘上稱為"大楊浦"。過去中國工業最集中的地方是東北和上海,上海工業最集中的地方是楊浦,因此,楊浦這地方也是中國工人階級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工人運動對上海乃至全國都有很緊要的影響。但楊浦區也是流氓集中的地方。楊浦區流氓最集中、最著名的地區,叫定海橋。定海橋是個街道,但社會上一般指這個街道及其周邊密集的棚戶區。上海灘上一談起流氓、黑社會,沒有不知道定海橋這名稱的。文革時的造反司令王洪文靠武鬥起家,是個標準的紅色"大流氓",即來源於這個地區。這兩年突然全國皆知的周正毅,本是流氓圈裡的一個嘍羅,也是定海橋出身。"搗糨糊"一詞的源頭,正是來源於定海橋的流氓圈。

上海黑道上闖了較大的事情,不論被發現不被發現,第一做的動作便是逃跑。即使沒有闖出事情,遇到拉網(嚴打),知道自己屬於被拉網的魚兒,自然的選擇也是逃跑。不管什麼情況,先逃跑了再說,這是他們的基本策略。逃跑之後,再看三四、聽風聲,覺得問題不大,便回家。要是有很大問題,他們便乾脆去廣州、深圳等地,再伺機轉香港、澳門,乾脆到那裡打天下。九0年前後,上海的流氓已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輕易不採用暴力(改革),放眼港、澳(開放)。他們把社會、世界稱為"江湖",把自己看作是"江湖上人"。他們的首選是在本地做生意,並不願意逃跑,因此,不說"闖江湖",而說"逃江湖"--離開本地,一般都是逃跑,故謂"逃江湖"。

那時上海流氓做"生意",有白、黑兩類。白的生意是包櫃檯、開小店、租攤位、倒賣、販運等。黑的"生意"是詐騙、販黃、販毒、販外煙、做假煙、賭博、皮條、討債、敲詐、保衛、沖場子等。很多流氓解決啟動資金的常用手段是皮條、敲詐。皮條生意先要搞定幾個女孩子。上海流氓大哥級人物有個規矩:不出來混的女孩子不碰。女孩子混的標準,流氓圈認為凡是經常在舞場、酒吧之類場所的就是混的,就是可以設法搞定的。搞定女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稱為"撳到瓮里",即設計圈套以戀愛名義強迫同居並洗腦,再進而迫使其賣淫,甚至把女孩送到廣州、深圳和港、澳等地做生意。敲詐的方法也有很多,對象多是飯店、舞廳、酒吧等場所的老闆。那時上海有乍浦路飯店一條街,生意非常紅火,一些流氓就勾引一些飯店老闆參與賭博,再設計圈套進行敲詐。他們的這些"生意"必然導致流氓圈內的互相衝突,在互相衝突中,"逃江湖"或"逃江湖去"一詞成了經常互相嘲笑和嘲弄的語言。這一轉變使得語言的涵義開始發生變化。

九二年左右,"逃江湖"一詞迅速曼延到了商場上,很多生意場上人開始頻繁使用"逃江湖"一詞進行互相嘲笑和嘲弄。這樣,"逃江湖"一詞就成了一個介於黑、白之間的切口。所謂切口,是一種灰色流行詞彙,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能讓一般人作為口語接受的流行語言。上海人向來有使用切口的風氣,一時之間,"逃江湖"一詞就風行於世。但人們並不清楚"逃、江、湖"三個字,不知道它的本義,因此,就發生了音轉,成為了"搗糨糊" 。這一音轉的關鍵不是在"逃"、"搗"上面,而在於"江湖"、"糨糊"上面。"江湖"(GANGHU或JIANGHU)與"糨糊"一音之轉,一般上海人並不知道黑道的"江湖",而是把它理解為了"糨糊"。既為"糨糊","逃"(TAO)就音轉為了"搗"(DAO)。九五年前後,流行的"搗糨糊"有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兩種口音,正是這一演變過程顯示出的音轉痕跡。漸漸地,文人插了進來,開始在文章中使用"搗糨糊"一詞。文人自然認真,一時分不清楚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兩種口音之間的意義。其實現在的人多數也讀過書、會寫字,也受這兩種讀音的困惑,但人們沒有文人認真,所以就經常簡化為"糨糊"解決問題, 而且更覺得幽默、有趣。原來經常使用的詞彙竟然是個黑道用語,面子上很過不去,很不文化。

意義

由黑道而灰道,由灰道而白道,白中藏黑,灰而暢之,舉國"搗糨糊",實在是當代中國的一段歷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