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毛港濟天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毛港濟天宮

圖片來自痞客邦


紅毛港濟天宮位於臺灣高雄市前鎮區,是主祀保儀尊王的廟宇。該廟原位於小港區紅毛港姓李仔聚落,故又稱「姓李仔廟」,其由來與紅毛港飛鳳宮有關。該廟在紅毛港遷村之後,是六大角頭廟中最晚重建落成。此外該廟重建後,增建五營將軍殿,並設置「隴西堂」(李姓宗祠)在內,為紅毛港各廟中此廟獨有的特色。

該廟在紅毛港遷村之前,為紅毛港各廟中廟地最大者。舊廟廟前與一樓有傳統市場,該廟因有攤位租金收入而不用收丁錢。廟宇本體則在建物二樓。而在遷村之後,該廟靠著香油錢金紙的收入,勉強能收支打平。[1]

歷史沿革

該廟相傳建於清光緒年間,但是光緒廿年(1894年)《鳳山縣采訪冊》與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年)《臺灣宗教與迷信陋習》(曾景來 著)並未記載濟天宮的記錄。其由來據廟方沿革碑文,是過去居民從臺南尊王公壇迎請尊王公,後來李、楊兩姓居民共同砌石建廟(即飛鳳宮),後來因故李姓另建廟宇,並拈鬮分得香爐,該新建廟宇便是濟天宮。

該廟最初廟址已沒入海中,遷村前有4次整建。遷村前最後一次整建是民國65年(1976年),旁有李姓開基祖李遠夫妻紀念墓亭。而在此次整修中,據說因為廟匾刻字匠師誤將「濟」刻成「齊」當時的主委李新發為人厚道,不加以計較,且該廟亦有供奉齊天大聖,經擲筊請求神諭後,該廟廟名一度變成「齊天宮」。民國78年(1989年)因遷村補助款要登記有案之廟宇才可申領,此時又將廟名改回「濟天宮」。

因紅毛港遷村,濟天宮在2008年1月4日遷到臨時行宮。之後在2014年1月13日落成,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為紅毛港六大角頭廟最後一個重建完成的廟宇。

祭典

該廟主神張府尊王(張巡)分香自臺南市南廠北頭角尊王公壇,同祀的楊府元帥(二郎神楊戩)、大聖先師(齊天大聖)分靈自彌陀區的大山仔齊天宮,陪祀的李府天王(托塔天王李靖)則是分靈自臺南市安平海頭社文朱殿。該廟還有供奉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文昌帝君,並設有太歲殿和五營將軍殿。五營將軍殿有10個五營頭、5支五營旗,象徵著內外五營。

過去每隔三年,會在農曆四月廿四尊王公誕辰前往尊王公壇進香。但遷村之後因故中斷,直到2016年該廟特地組團前往尊王公壇、彌陀齊天宮、安平文朱殿等廟進香。而除了尊王公誕辰,該廟主要的活動還有中元普渡,以及農曆每月十六日的犒軍。

隴西堂

濟天宮設有李氏宗祠「隴西堂」,供奉李家開基祖遠公牌位。在紅毛港各廟之中,這是唯一一間將宗祠設在廟中的廟宇,顯見濟天宮的血緣色彩仍重。該廟長久以來一直由李姓家族執掌廟務,排除他姓入主。散居在大寮、林園、小港、大林蒲等地的李氏宗親,會在農曆正月十七回來祭祖。

在紅毛港遷村之前,「李氏祖廟」在濟天宮樓下西側,原是紅毛港李姓家族開基祖李遠的墓址。李遠(1696年─1752年)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約在康熙末年隨三個哥哥來臺。最初來臺在吳家當長工,因吳家只有一女,後來招贅李遠,並提供土地做為嫁妝。李遠與妻子吳佳之後生有四子,分立四房。另外李遠岳父後來老年得子,李遠以姊夫的身分照顧小妻舅,並教導他經營產業,鄉里傳為美談。

其他

皇民化運動時期,廟方據說以未開光神像佯裝,以保住主神原始金身。

參考文獻

  1. 紅毛港濟天宮,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9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