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泥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泥鎮位於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東北部,地處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龍江出海口,南望石碼、海澄,北鄰角美,距324國道線8公里,距廈漳高速公路龍海站6公里,東距廈門11.5海里。紫泥鎮原稱龍海縣海鷹人民公社,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2年改為鎮。紫泥鎮由滸茂、烏礁兩島嶼組成,九龍江南、中、北港環抱兩島;滸茂島47.5平方公里,烏礁島20.紫泥鎮轄溪墘、紫泥、下樓、世甲、錦田、南書、西良、安山、城內、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個行政村及1個鎮辦農場;海岸線總長55.6公里,是龍海第二大僑鄉,全省九個海島鄉鎮和漳州首批重點(衛星)城鎮。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635公頃,常住人口64866人。[1]

中文名: 紫泥鎮

外文名: Zi Ni Town

別 名: 363000

行政區劃代碼: 350681110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

地理位置: 龍海市東北部

面 積: 7635 公頃

下轄地區: 紫泥村、溪墘村、下樓村等

政府駐地: 紫泥村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區碼: 3631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4866人(2017年)

著名景點: 甘文紅樹林、滸茂城東門遺址、金杯亭等

機 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火車站: 漳州站、角美站、廈門北站

車牌代碼: 閩E

村級區劃單位: 16個

建制沿革

紫泥鎮宋屬龍溪縣永寧鄉海洋上里。清屬龍溪縣二十八都。據清乾隆《龍溪縣誌》載,紫泥「昔稱三洲,烏礁、紫泥、許茂也,按紫泥與烏礁相連,昔日猶隔一小港,今則合而為一矣。」解放後原稱龍海縣海鷹人民公社,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2年改為鎮。

行政區劃

紫泥鎮轄溪墘村、紫泥村、下樓村、世甲村、錦田村、南書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內村、溪洲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金定村、巽玉村等15個行政村及1個鎮辦農場;全鎮有耕地3.3萬畝,水面5.38萬畝,灘涂2.8萬畝。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紫泥鎮是福建省九個海島鄉鎮之一,位於龍海市東北部,地處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龍江入海口,東鄰廈門經濟特區,北接角美鎮,西南緊靠龍海市區,與漳州中銀開發區隔水相望。

地形地貌

紫泥屬典型河口沖積洲,地勢平坦低洼,成土田質為近代河流沖物及海積物,發育着烏泥田,部分為灰泥田,島上土地肥沃,農業種植條件特別好。有高產田3.3萬畝,是龍海產糧區之一。鎮內港道縱橫,河網交織,又處於九龍江鹹淡水交匯處,水質較好,水產養殖得天獨厚,海堤線總長55.6公里,有可利用淡水水面1.5萬畝,淺海灘涂4萬畝,水產養殖和近海捕撈業較發達。滸茂島東端的甘文海灘上有3千畝紅樹林,是福建省省現存少量紅樹林濕地保護區域之一。

氣候

紫泥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熱充足,溫度適宜,終年無霜,一年多熟。年平均氣溫21~21.5,降雨量1350~1370毫米。主要自然災害為颱風和大潮,颱風年平均3.5次,每年6~10月為颱風季節,雨量集中在雨季和颱風季節。

水文

紫泥地處九龍江北溪、西溪匯集下游,流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下游江寬水穩可通航,河流水量豐富;轄內河網密布,有「水鄉」之稱。目前,主要水資源取於北溪引水工程,並經兩島中乾渠由西向東引流,兩條中乾渠長30公里。

歷史名人

林秉祥

林秉祥(1873~1944),滸茂島城內村人,父為新加坡富商。在19世紀20年代,由於林秉祥的偉才大略,事業發展如日中天:他創建的和豐輪船公司擁有遠洋巨輪29艘,獨執東南亞航運業之牛耳而睥睨國際航運界;他還大規模加工廠、開礦山、墾膠園、興商會、建銀行,成為新加坡集航、工、商、於一體的華僑巨摯,系東南亞華僑史上的一代僑雄。國外有關林秉祥的著述頗多,有文章把他與同時代的陳嘉庚作比較,認為林以實業勝出,陳以愛國超越。但是,林秉祥一生愛國愛鄉的業績,卻有許多獨到之處。其一,他在石碼、漳州、廈門等地創建的電燈公司、紹興花雕酒廠、紡織廠、榨糖廠等都成了當地現代工業的先驅;其二,他在滸茂島投巨資創建了九所覆蓋全島的采蘩小學,一所商業中學及采蘩醫局,顯示了寓濟世於教育的理想;其三,他在家鄉建公園、修道路、遷廁所、推行文明婚禮和喪事簡辦,極力移植外界文明。可以說,林秉祥是一位極力倡導「走向世界」的開拓者。如今,在經歷一個多世紀歷史洗禮的龍海第二大僑鄉紫泥鎮,林秉祥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在故鄉的溪洲村,人們仍習慣呼其舊居為「番仔樓」,村幼兒園、小學校幾經變遷仍以「采蘩」命名。在城內村中心小學教學樓上高懸一塊木質浮雕橫匾供人瞻仰,為民國四年大總統題贈。匾長2.4米,寬0.8米,四周雕鏤精巧,花團錦簇,中間朱底金字,色澤鮮潤。匾上「急公好義」四個行楷大字金光燦燦,經歷78個春秋仍然如此完好,令人稱奇。由於林氏家族的發跡,興達及各種奇聞逸事世代相傳,因此,衍化為不少民間故事膾炙人口。在滸茂島上,你隨時可能遇上一位熱心的海島人,眉飛色舞、津津有味地為你「侃」上幾段。林秉祥卒於1944年,其死因也有這樣一個傳說:二戰期間,星島淪陷,林對日寇的侵略深惡痛絕。一次他的坐車經過日本崗哨,拒絕向「太君」行鞠躬禮而驅車闖崗,結果挨了鬼子一巴掌,國讎家恨不堪受辱,回家後痛心祖國不富強,海外孤兒受盡欺侮,竟鬱鬱而終。一位海外歸來的林氏族親,也稱確有其事。時光將繼續流逝,但對於造福桑梓的海外赤子,人民的懷念永無盡期。

基礎設施

紫泥兩島四面環水,水運可達石碼、漳州港、海滄、廈門等地。近年來,紫泥鎮投入大量資金改善交通基礎設施,隨着一批橋樑、道路的建成,海島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改善。先後於1992年和1998年建成的中港大橋、錦江大橋把滸茂、烏礁、石碼三地連成一體,結束了紫泥數百年舟渡的歷史,成為紫泥發展標誌性的景觀;貫通兩島的烏礁、滸茂穿島水泥公路與村級公路相配套,形成覆蓋全鎮的陸路交通網絡;北港大橋於2008年4月建成通車,打通了紫泥鎮第二條對外陸路通道,與中港大橋、錦江懸索大橋構成龍海中部南北通道,連接角美鎮,使紫泥鎮融入「廈門半小時經濟圈」;貫通滸茂、烏礁兩島的廈漳高速拓寬新線正在建設中,龍江大道一期工程即將開工建設;1000噸級的下樓陸島交通碼頭的即將建成,大大增加與廈門、漳州港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成為海島的水上黃金通道,制約紫泥發展交通的瓶頸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環繞兩島的55.6公里的海堤達標建設加固了海島的「生命線」,為弘揚全省海堤最長鄉鎮的艱苦創業精神,省水利局於1997年在烏礁島東端出資興建了題為《堅固·合力·升騰》的紀念碑;日供量1.5萬噸的自來水工程為海島提供了清潔的飲用水,11萬伏輸變電站等一大批項目的建成,改變了海島基礎設施滯後的面貌。近年來紫泥鎮基礎設施配套持續完善。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建設,龍江大橋、龍江大道二期、龍江大道高速連接線實現全線貫通,構建了紫泥大交通框架;「鎮鎮有幹線」完成投資1600萬元,完成工程量的97%,正進行投資500萬元的安山段1.1公里「白改黑」道路改造和綠化提升建設;錦江大橋夜景工程、甘文南口至合攏口海堤防汛搶險道路硬化、渡口等項目陸續完工投入使用;五年來,新增普通公路里程14公里,改造提升里程3.4公里,農村道路硬化60多公里,民居巷道硬化40多公里。

經濟發展

紫泥鎮黨委、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依港立市、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廈門灣半小時經濟圈,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建設安山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3206畝,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安山工業集中區區內道路等基礎設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之成為承接項目、發展工業的投資平台。修造船產業聚集區規劃面積為3.75平方公里,規劃承接大型造船企業40家,年造船能力達30萬載重噸。目前,已有國安、新勝海、紫順、興明、富雄等五家規模船業公司落戶該區,能自主生產製造萬噸級以上的輪船以及鋁合金遊艇等高科技產品,成為閩南一帶較有規模和影響的民營修造船產業基地。紫泥鎮安山工業集中區規劃用地3000畝,地處九龍江中港和北港交匯處,水陸交通便捷,納入廈門半小時經濟圈,北面經北港大橋直通角美工業綜合開發區,近距離對接廈門特區,南面緊鄰龍海市區,距國道324線3公里,向東1.5公里連接廈漳高速公路入口,水運可達漳州港、廈門港,區內建有110KV變電站,自來水日供量1.5萬噸以上,滿足企業用電、用水需求。安山工業集中區將積極鼓勵引導環保型、勞力密集型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業入駐園區發展,努力使之成為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生態環境良好,具備產業特色的新興工業集中區。紫泥鎮積極引導發展肉製品、水產品、禽製品等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鎮有魚肉製品加工企業近20家。烤魚片是農副產品加工業的主產品,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龍海市錦財食品有限公司是近年來配套金定鴨養殖業的鴨產品深加工企業,生產的錦財牌金定鴨雙蛋黃鹹蛋批量出口日本市場。珍桂食品廠生產的肉鬆、肉乾暢銷華東地區。經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2016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25億元增至49億元、增長96%;2016年1-11月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0.8億元,預計可完成22.4億元,較2011年的18.05億元增長24.1%;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總值3.7億元,預計可完成3.8億元,較2011年的1.7億元增長123.5%;完成財稅收入4947萬元,預計可完成5300萬元,較2011年的4050萬元增長30.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7126元增長到2016年的13300元,增長86.7%。

旅遊資源

甘文紅樹林

眼前這片鬱鬱蔥蔥的大樹林一望無際,蔚為壯觀,可是您能想像在幾個小時前漲潮的時候這片樹林都浸泡在海底,一如海中搖曳水草的樣子嗎?這就是神奇的「海上森林」——紅樹林。甘文三面環水,依江傍海,境內田疇平坦,水網交織,果林錯落,海岸綿延,加上無居民、無工礦、無污染,環境幽靜,空氣清新,置身其間,一種「世外桃源」之感油然而生。西北部大片的紅樹林極具觀賞性,不僅因為神奇的紅樹林本身有太多的傳說,據了解,這片紅樹林中還活躍着白鷺等70多種野生鳥類,數十種魚、蝦、蟹、貝等海生動物及90多種底生動物,儼然龐大的「動物世界」。每年的春季是絕佳的觀鳥季節,登高眺望,數千隻鳥或棲息枝頭,或盤旋天空,成為難得的觀鳥勝地。極目遠眺,海天蒼茫,漁帆點點,海滄、廈門、漳州港風光盡收眼底。近年的農業開發和區內水泥路網建設,為休閒農業生態旅遊創造了條件,目前甘文正抓緊千畝紅樹林觀光區、千畝名優水產垂釣區,千畝荷田觀賞區和千萬隻金定鴨養殖走廊「四個千」基地的建設,假節日裡慕名而來的遊人已絡繹不絕。甘文與廈門的快艇航程僅10分鐘,與漳州等地陸路交通也很便捷,只要在此配套建設旅遊碼頭、觀景亭榭、垂釣設施、度假別墅,甘文將成為現代人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洞天福地。

滸茂城東門遺址

明嘉靖年間,為防禦倭寇入侵,在滸茂洲建造了一座滸茂城。城堡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圍長1272米,城牆高約4米,城頂有女牆。距東城門一里許的溪州村塔仔邊建一座「烽火台」,作為倭寇入侵時升火報警之用。民國初年、解放初期和1958年,先後拆城石建築、加固錢厝攔河壩和南社攔河壩,現尚存東門城堡遺址,長約20多米。城牆上長出三株榕樹,盤根錯節,巍然屹立,十分壯觀。1982年6月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杯亭

金杯亭,位於紫泥鎮中港大橋南端橋旁,建於1992年,亭為六角亭。據悉,1992年中港通橋時,新加坡70餘高齡的方金杯老太立即寄回一筆私蓄錢,請求建座護橋亭以表嚮往之意。不久,一座六角亭在中港大橋旁建成,鎮人遂以「金杯亭」為之命名,亭中配有嵌入方老太伉儷名字的楹聯和記述建亭始末的亭記。愛心無價,一時傳為佳話,不少回鄉三胞,到此拍照留念。多年過去,老太已故,亭台依然,向南來北往的行人敘說着這個愛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