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翅椋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翅椋鳥

中文學名: 紫翅椋鳥
拉丁學名:Sturnus vulgari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椋鳥科
屬:椋鳥屬
種: 紫翅椋鳥
亞   種: 1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Common Starling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紫翅椋鳥[1](學名:Sturnus vulgaris):全長約20-24厘米,是中等體型的椋鳥。體羽新時為矛狀,羽緣銹色而成扇貝形紋和斑紋,舊羽斑紋多消失。閃輝黑、紫、綠色。具不同程度白色點斑。虹膜深褐色;嘴黃色;腳略紅。 叫聲為沙啞的刺耳音及哨音。食性較雜,結小至大群於開闊地取食。冬季集大群遷至其分布區的南部。棲息於荒漠綠洲的樹叢中,多棲於村落附近的果園、耕地、或開闊多樹的村莊內,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

外形特徵

紫翅椋鳥全長約20-24厘米,是一種羽色具閃輝黑、紫、綠色椋鳥。頭、喉及前頸部呈輝亮的銅綠色;背、肩、腰及尾上復羽為紫銅色,而且淡黃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為沾綠色的銅黑色,翅黑褐色,綴以褐色寬邊。夏羽和冬羽稍有變化。

具不同程度白色點斑,體羽新時為矛狀,羽緣銹色而成扇貝形紋和斑紋,舊羽斑紋多消失。虹膜深褐色;嘴黃色;腳略紅[2]

生活習性

遷徙:中國為新疆西北部夏候鳥,遷徙時可見,為台灣冬候鳥。

習性:數量多,平時結小群活動,遷徙時集大群。有時與粉紅椋鳥(.pastor)混群活動,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騷擾,即飛到附近的樹上。喜棲息於樹梢或較高的樹枝上,在陽光下沐浴、理毛和鳴叫。

食性:雜食性,以黃地老虎、蝗蟲、草地暝等農田害蟲和尺蠖、柳毒蛾、紅松葉蜂等森林害蟲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園中竊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穀。

叫聲:為沙啞的刺耳音及哨音。

棲身環境

棲息於荒漠綠洲的樹叢中,多棲於村落附近的果園、耕地、或開闊多樹的村莊內。

生長繁殖

紫翅椋鳥4-6月繁殖,往往集群營巢,巢營在村內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內以及天然的樹洞中。巢以稻草、樹葉、草根、蘆葦、羽毛等編成。紫翅椋鳥也可以在屋檐下甚至是信箱裡繁殖。人工巢箱對它們來說很友好。它們的巢通常是由乾草或其它材料編織的。

這種鳥兒一窩平均可以生4~5個蛋,卵色變化很大,呈乳黃色、翠綠或純淺綠藍色。不到兩周就能孵化,再過三周小寶寶就能出巢了;親鳥每天育雛95-328次,且有時一次銜數條蟲返巢育雛。小寶寶出巢後,大鳥還會再餵一到兩周。繁殖早且成功的父母有可能會在繁殖季過去前再生養第二窩。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

分布狀況:常見於中國西部的農耕區、城鎮周圍及荒漠邊緣。亞種poltaratskyi繁殖於準噶爾盆地北部;porphyronotus於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區;poltaratskyi遷徙時有記錄作為過境鳥見於整個中國西部地區並偶見於華東及華南沿海。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紫翅椋鳥高加索亞種 Sturnus vulgaris faroensis Lorenz, 1887
2 紫翅椋鳥法羅群島亞種 Sturnus vulgaris faroensis Feilden, 1872
3 紫翅椋鳥亞速爾群島亞種 Sturnus vulgaris granti Hartert, 1903
4 紫翅椋鳥喜馬拉雅山亞種 Sturnus vulgaris humii Brooks, 1876
5 紫翅椋鳥巴基斯坦亞種 Sturnus vulgaris minor Hume, 1873
6 紫翅椋鳥阿富汗亞種 Sturnus vulgaris nobilior Hume, 1879
7 紫翅椋鳥歐洲亞種 Sturnus vulgaris oppenheimi Neumann, 1915
8 紫翅椋鳥貝加爾湖亞種 Sturnus vulgaris poltaratskyi Finsch, 1878
9 紫翅椋鳥準噶爾亞種 Sturnus vulgaris porphyronotus Sharpe, 1888
10 紫翅椋鳥亞美尼亞亞種 Sturnus vulgaris purpurascens Gould, 1868
11 紫翅椋鳥小亞細亞亞種 Sturnus vulgaris tauricus Buturlin, 1904
12 紫翅椋鳥指名亞種 Sturnus vulgaris vulgaris Linnaeus, 1758
13 紫翅椋鳥設得蘭群島亞種 Sturnus vulgaris zetlandicus Hartert, 1918

種群現狀

為了控制害蟲,人們將紫翅椋鳥引入到了北美、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在成功活下來並建立了自己的種群之後,它們還擴散到了周邊更多地區。

1862年,歐洲人把紫翅椋鳥帶到了新西蘭。如今,這裡的紫翅椋鳥和很多其它從歐洲引入的鳥一樣變得十分常見。白天,它們在庭院、路邊草地、公園和牧場中成群結隊地覓食,或在空中短距離飛過;傍晚,它們則會飛進樹中,準備休息,一棵樹上能有上百隻一同夜宿,嘰嘰喳喳十分熱鬧。

1890年,人類成功將紫翅椋鳥引入北美,並且成功得過頭了——紫翅椋鳥在那裡大量繁殖,占領了其它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間,此後很長時間都是令人十分頭疼的問題,並且人類再也沒能把它們驅逐出境。今天北美已經有兩億隻紫翅椋鳥了,鋪天蓋地的它們對農業、畜牧業和航空業造成了無數損失[3]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視頻

地球脈動第2季:數百萬隻紫翅椋鳥在空中表演雜技

紫翅椋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