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織田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織田萬
Person 1 24.jpg
圖片來源:國際法院第十任庭長織田萬
出生年 1806
死亡年 1945
教育背景 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
出版作品 《日本行政法論》、《清國行政法》

織田萬(1868-1945),佐賀縣杵島郡須古邑(今白石町)人,生父為該邑士族須古精一,後由織田範治領養。

生平

小學校畢業之後,入「鶴陰學舍」學習中國典籍以及西洋法律書籍,繼而前往東京先後就讀於司法省法學校、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以及該校大學院(即研究所),明治29年(1896)前往歐洲留學,四年後學成歸國,先後任教於京都帝國大學、關西法律學校(後改為關西大學法學部)、京都法政學校(後改名立命館大學),期間曾於明治39年(1906)應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邀,任臨時臺灣舊慣調查委員。大正11年(1922)前往荷蘭海牙擔任常設國際司法裁判所判事,昭和5年(1930)返國,敕選貴族院議員,翌年獲頒勳一等瑞寶章,後於東京大空襲時不幸喪生。


著作

著有《日本行政法論》、《清國行政法》等。

七言絕句

觀烏來蕃社
羊腸[1]一路陟[2]崔嵬[3],密樹陰雲鬱不開,行見蕃家[4]三四五,山輿[5]衝雨入烏來[6]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一版(1907年10月13日)。今烏來鄉屬泰雅族的分佈區,在清領末葉之前都是統治範圍之外的生番地,光緒11年(1885)劉銘傳推行「開山撫番」時,曾有統領劉朝佑率兵入侵,各部落受迫就撫。日治初期曾隸屬於大科崁撫墾署屈尺出張所、景尾辦務署、深坑辦務署等,大正9年(1920)劃歸臺北州文山郡轄下之蕃地,戰後改為烏來鄉迄今。日治時期當地主要的蕃社有五:烏來、桶壁、蚋哮、阿玉、李茂岸(分別是今烏來、忠治、信賢、孝義、福山諸村),詩中記錄了作者當時乘轎冒雨入山在沿途所見到的景物,簡潔流利,具有動態的美感。

【延伸閱讀】
1. 曹秋圃〈斯園主人周再思君招遊烏來〉,《瀛洲詩集》。
2. 陳覺齋〈秋日游烏來社〉,《臺南新報》第10314期(1930年10月7日)。
3. 高文淵〈烏來〉,《風月報》第66期(1938年6月15日)。


  1. 羊腸:形容道路狹小,有如羊的腸子一般。
  2. 陟:音ㄓˋ,攀登。
  3. 崔嵬:音ㄘㄨㄟ ㄨㄟˊ,形容山勢高聳峻峭。
  4. 蕃家:指原住民部落的住屋。
  5. 山輿:當時要進入烏來可於新店街(今新店市)乘小轎而入。
  6. 烏來:日治時期文獻一般以片假名「ウライ」記之,而U-rai即泰雅語「溫泉」之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