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嘴椋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嘴椋鳥紅嘴牛椋鳥(學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是椋鳥科、八哥鳥類,中等大小,體長約25厘米。整個頭、頸白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黑色。上體暗褐色,下體粉棕色,尾黑褐色具黃褐色端斑。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虹膜淡黃色至暗褐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鉛色或黑褐色。嘴紅色,下嘴基部黑色,腳黃色或橙黃色。 紅嘴椋鳥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闊葉林、河谷和農田耕作區,也出現於城鎮和鄉村附近的原野和小塊叢林中。既在樹上也在地上棲息和覓食,下到地上活動的時間明顯多於樹上。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傍晚常集成大群棲息於樹上,彼此盡情地嗚叫,顯得異常吵鬧和嘈雜。主要以蝗蟲、蚱蜢、鞘翅目昆蟲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果實、花蜜、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盈江)和緬甸。[1]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築巢季節集中在4-6月,但第二次築巢可能要等到8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有時也見在房屋牆壁洞中營巢。每窩產卵2-6枚。卵藍色,為闊卵圓形。大小為24-30毫米×19-23毫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紅嘴椋鳥的分布相當不均勻。在緬甸非常普遍,在中國南部的雲南很少見。

主要價值

紅嘴椋鳥棲於森林和溝谷樹叢間,是食蟲益鳥

動物文化

紅嘴椋鳥,紅紅的尖嘴,白白的「帽子」,青青的「外套」,十分醒目典雅,它的姿色吸引了歷代花鳥畫家人畫。宋代畫花竹、鳥禽的畫家崔白,他的寒雀畫卷就圖錄於《故宮書畫集》中。當代上海畫家錢行健的寒雀小品,也很特顯紅嘴椋鳥的姿色。 [2]

飼養方法

家庭飼養,可飼餵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並給予大量肉末、熟蛋黃麵包蟲、皮蟲、軟水果等。性較耐寒,冬季環境溫度保持在0-5℃,只要室內不結冰,它就能生活得很好。

形態特徵

紅嘴椋鳥整個頭、頸、頦、喉和上胸污白色。背、肩暗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變淡。中央尾羽暗銅褐色,外側尾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或黃褐色端斑。翅上覆羽和次級飛羽銅褐色具黑色羽緣,初級覆羽黑色具白色尖端。初級飛羽黑色,基部白色,尖端具窄的青銅色羽緣。頦、喉白色,胸、腹和兩脅粉紅葡萄色或粉棕色。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 虹膜淡黃色至暗褐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鉛色或黑褐色。嘴紅色,下嘴基部黑色,腳黃色或橙黃色。

棲息環境

紅嘴椋鳥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闊葉林、河谷和農田耕作區,也出現於城鎮和鄉村附近的原野和小塊叢林中。

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既在樹上也在地上棲息和覓食,下到地上活動的時間明顯多於樹上。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傍晚常集成大群棲息於樹上,彼此盡情地嗚叫,顯得異常吵鬧和嘈雜。 通過散步、奔跑或飛行來捕捉獵物。 食性:主要以蝗蟲、蚱蜢、鞘翅目昆蟲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果實、花蜜、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盈江)和緬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