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椰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椰子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紅椰子(Cyrtostachys renda),別名口紅棕、猩紅椰子、紅棒椰子,是棕櫚目棕櫚科紅椰子屬植物,常綠灌木,株高2-5米,葉柄粗壯,長超過1m。穗狀花序有2個易脫落的佛焰苞,黑色,基部帶緋紅色。原產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群島、婆羅洲和泰國南部地區,我國有少量引起栽培,在海南生長良好。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紅椰子

屬:紅椰子屬

拉丁學名:Cyrtostachys renda

界:植物界

綱:單子葉植物綱

科:棕櫚科

分布區域:原產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群島、婆羅洲和泰國南部地區

形態特徵

莖幹叢生,細長無刺,羽狀複葉,「弓」狀全裂,裂片25-30對,線形,尾部銳尖,先端2裂,表面深綠色,背面灰綠色,葉鞘與葉柄猩紅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下垂,圓錐狀分歧,紅色。穗狀花序有2個易脫落的佛焰苞,黑色,基部帶緋紅色。核果較小,橢圓形,黑色。佛焰花序腋生,長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於分枝上部,雌花散生於下部;雄花具萼片3,鱗片狀,長3-4mm,花瓣3,革質,卵狀長圓形,長1 -1.5cm;雄蕊6;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數枚,萼片革質,圓形,寬約2.5cm,花瓣與萼片相似,但較小。堅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頂端微具三棱,長15-25cm,內果皮骨質,近基部有3個萌發孔,種子1粒;胚乳內有1富含液汁的空腔。

生態習性

紅椰子喜光照充足、高溫高濕的生長環境,月日照時數需120小時以上,生長適溫為25-35℃,夜間氣溫不低於16-18℃,低於15℃即會死亡。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但在沼澤地區也能生長良好。適宜在低海拔地區生長。水分條件應為年降雨量1500-2000mm以上。

產地分布

原產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群島、婆羅洲和泰國南部地區。中國有少量引起栽培,在海南生長良好。現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南各地,台灣南部、廣東雷州半島,雲南西雙版納、德宏、保山、河口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0°之間,尤以赤道濱海地區分布最多。其次在南北緯20°—23.5°範圍內也有大面積分布。

繁育栽培

播種或分株繁殖。播種需即采即播,種子采後2個月即失去發芽力,種子發芽適溫為25-32℃。且需要保持不低於85%的相對空氣濕度,實生苗10-15年之後葉柄及葉鞘才會出現紅色。分株繁殖需要在春末夏初進行,每叢需要有5枝以上,且根系要完整。紅椰子生長緩慢,極怕寒,僅在原產地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區一般均作為盆栽。盆栽宜用腐葉土+泥炭土等量混合併加適量基肥,栽後要保持土壤濕潤,適度遮陽直到恢復生長。夏季生長旺盛,需要每月一次追肥,以腐熟的有機肥或三元複合肥料為佳。入秋後需要注意防寒保溫。

採用種子繁殖:完全成熟的椰子,只要有適當的溫、濕條件,兩個多月的時間就開始發芽。海南普遍採用預備苗圃催芽法。選擇半蔭蔽、通風、排水良好的環境,清除雜草樹根,耕深15—20厘米,開溝,寬度比果稍寬,將種果一個接一個的斜靠溝底45°角,埋土至果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當芽長10—15厘米時,移芽到有適度蔭蔽的苗圃中,注意澆水、排水、除草和施肥。一般一年左右,苗高約1米便可出圃定植。

管理:一般在小雨季或雨季開始定植,成活率高。應深種淺培土,以恰好蓋至種果頂部為宜。以後應注意除草、中耕、培土和施肥。特色:椰子形似西瓜,外果皮較薄,呈暗褐綠色;中果皮為厚纖維層;內層果皮呈角質。果內有一大貯存椰漿的空腔,成熟時,其內貯有椰汁,清如水、甜如蜜,晶瑩透亮,是極好的清涼解渴之品。

園林用途

紅椰子樹姿優美,葉柄及葉鞘呈猩紅色,美麗異常,適宜叢植於建築物前或草坪綠地上,為熱帶地區極為特殊的觀賞植物,遺憾的是其生長條件要求極嚴,難以在更廣的地區露地栽培,但可盆栽裝飾環境,觀賞價值極高。[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