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是杜甫的詩詞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詩詞原文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1]

唐代:杜甫

自汝到荊府,書來數喚吾。

頌椒添諷詠,禁火卜歡娛。

舟楫因人動,形骸用杖扶。

天旋夔子國,春近岳陽湖。

發日排南喜,傷神散北吁。

飛鳴還接翅,行序密銜蘆。

俗薄江山好,時危草木蘇。

馮唐雖晚達,終覬在皇都。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三)杜甫辭官之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