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色經濟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作者簡介

諾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對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該書對綠色思維行了創新性詮釋,為我們在不將環境負擔留給後代的情況下推動經濟繁榮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綠色思維的核心是需要認識到,世界不是孤島,全球化的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互動,而找到合適的方法管理這些互動是解決世界重大問題如氣候災難、大流行病等的關鍵。本書從綠色思維的角度重新思考了經濟效率、可持續性、稅收制度設計、個人倫理、企業社會責任、ESG投資以及社會公平等問題,還就如何為碳定價、推行低碳技術、設計有效的環境稅以及通過氣候俱樂部促合作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綠色思維為解決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充滿希望的新視角,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問題,並設計良好的制度和機制來促綠色技術創新和合作,我們終能實現「綠色星球」的目標。

書評

在微信讀書上訂閱,上架之後第一個閱讀,讀1/4後,書籍被更改成付費閱讀,忍痛割愛花了1元錢,將10天免費無限卡兌換成付費無限卡。一個人在電子書上不願意花1元錢,而願意在實體書上不斷消費,要解釋這一現象,也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心理賬戶」吧。書中恰好也介紹了理查德泰勒(2017年諾獎獲得者)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以及書籍《助推》的思想,即人是有限理性的,政府需要採取措施以矯正民眾判斷的處境,比如讓企業生產透明化,產品質量透明化等。

言歸正傳,書籍原名《綠色精神》,意譯為《綠色經濟學》,可以接受。作者威廉·諾德豪斯師從薩繆爾森,最經典《經濟學》教材就由薩繆爾森編寫建構,目前最新第19版則由諾德豪斯繼續編輯。諾德豪斯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1982年論文《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速度瓜分全球資源》被奉為經典,以最新經濟學理論的視角,看待環境治理問題。

作者提議各國應當統一碳稅以治理全球變暖問題,對此疑問最大。以汽油稅為例,書中介紹汽油稅本意是為了矯正對環境的負外部性影響和擁堵問題,實際上促進了貧富差距的拉大。窮人收入很低,增加汽油稅,相對其收入比例很高;但對富人來說,汽油本身占其收入比例就很低,增加的汽油稅對其影響不大。綜上,汽油稅,包括大多環保稅是一種「累退稅」。累退當然是相對於累進而言,一般的個人所得稅即為累進稅,富人上繳多,窮人上繳少,甚至不用上稅或者獲得補貼,在倫理上符合公平思想。但汽油稅,卻讓部分收入偏下的人,處境更差了。理想情況是,政府可以準確定位到這些人,將補貼發放,但多一個現金流通步驟,就會多一份損耗,既包含對利益受損人員調查的費用,又包含不可避免地貪墨腐敗。

在國家之間,就更難做到。美國對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定價是40美元,但大多發展中國家的定價是2美元,美國提議:所有國家同樣定價40美元,最無法同意的當然是中國。中國出口大多數商品,靠的就是足夠低廉的競爭價格,打開國際市場。將污染的成本提升至20倍,一來在生存線掙扎的企業將面臨破產,二來出口企業的價格優勢將被抹平。歷史證明,國家的污染水平往往經歷,「先嚴重後緩和」的走向,國家發達之後,將更重視「民生」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但對於像越南等不發達國家,在發展之初,即面臨更高的「環境壁壘」。《京都協定書》和《巴黎協定》是國家之間做的一份嘗試,由於協定是自願式,難免出現「公地悲劇」現象。如果各國遵守協定,這項累退稅會使國與國貧富差距更加嚴重。

作者的建議是建立「俱樂部」式組織,將環境保護與各國貿易關稅綁定起來,如果一國未遵守條約,或退出俱樂部,則對其加以懲罰,比如增加關稅;如果減排超額完成,則對其給予獎勵。

我對此抱有悲觀心理。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人與人為何合作?」從大腦結構看,人類的哺乳動物腦具有理解他心的能力,而且我們對背叛行為也有「以眼還眼」的本能傾向;從群體組織看,人人合作的群體生存能力優於人人自私的群體,所以合作的群體得以演化生存下來。綜上,人與人之間是合作關係,但群體與群體之間是競爭關係,如果沒有一個懲罰措施施加於「背叛者」,每一個群體都會有搭便車的可能。

許多環境保護反對者,例如特朗普等,將全球變暖問題視為科學家製造出的謊言。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臭氧層的保護,技術革新,使得人類棄用氟利昂。但有個前提是,當時衛星拍攝到南極上空,有很「明顯」的臭氧層漏洞,這一證據無法辯駁,才讓各國建立共識。由於混沌理論和複雜性,全球變暖問題,很難用「無法辯駁」的證明讓「特朗普」類的人接受。只要有一絲不完備之處,反環保主義的大公司和「專家」們將會煽動民眾的情緒,把環境保護與失業問題掛鈎。我想到的一個理想解決方法是,將各國收取的碳稅統一整合起來,以補貼發放給不發達國家,但發達國家會同意嗎?以朝鮮來看,聯合國一直為其補貼,以解決其貧困問題,但朝鮮一直將錢用在研製導彈上,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全球變暖解決的道路,依然困難重重。

書中一個案例,介紹二氧化硫排放。美國針對二氧化硫排放採取的措施是,發放排放許可證。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硫排放遠低於最初設計的排放量。2010年多排放一噸二氧化硫邊際損害是2000美元,而當年許可證平均價格是40美元,2017年平均價格降低至6美分。這幾個數據,一方面證明了,美國減排二氧化硫行之有效,因為排放量越少,許可證的市場價格越低。作者因此駁斥,許可證方式有天然的缺陷,不如環境稅的方式。但我認為,庇古稅和排放執照交易市場都有類似的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定期檢測「實際」排放量,核算邊際損失,以此糾正市場中的邊際收益。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