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纏枝牡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纏枝牡丹

中文學名:纏枝牡丹

拉丁學名:calystegia dahricaf·amestia

界:植物界

纏枝牡丹(calystegia dahricaf·amestia)為藤科草本,為多年宿生根耐高寒植物。俄羅斯、蒙古寒冷地區有野生資源分布,單花品種居多。經俄羅斯專家選育,培植出繁花重瓣優良品種。北京植物園由蒙古引入,邊塞黑河市,黑龍江勃利縣由俄羅斯引進。經考查,纏枝牡丹在我國東三省,大西北、中原、江淮、沿海、雲貴高原等不同氣候、不同水土,有野生旋花類植物生長的地區栽植表現良好。生命力頑強,適應性、抗逆性、繁殖力優於任何藤蔓植物。

目錄

名稱寓意

種屬概述

形態特徵

生長特點

繁殖栽培

田間管理

蟲害防治

傳統吉祥紋樣。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種藤蔓卷草經提煉變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優美生動。纏枝紋約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纏枝紋以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葡萄組成的稱「纏枝蓮」和「纏枝葡萄」;以人物和鳥獸組成的稱「人物鳥獸纏枝紋」。

種屬概述

中文名:纏枝牡丹

學名:calystegia dahricafamestia

科類:藤科

屬類:多年宿生根

形態特徵

纏枝牡丹在俄羅斯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公園、街區、路道旁,隨處可見。利用形式居多,綠柱花廊、綠門花亭、棚架籬垣、柵欄綠化、牆面綠化、陽台護欄、山石、護坡、堡坎、花壇、草坪綠地間立體造型以及盆栽垂吊等。纏枝牡丹為左旋攀繞莖,需設攀援繩、鐵絲、竹竿等牽引,或纏繞於籬架類依託物上。枝節長2-3㎝,單葉互生,葉柄長2-3㎝,葉長6-8㎝,寬1.5㎝,全緣。葉基部向兩側派生出1.5-2㎝長片連體葉,小葉莖部微呈兩裂,植物學稱為戰戟形葉。花柄長5-8㎝,蓮花形花座,花色粉色,重瓣不露花芯,花莖4-6㎝,無雄花雌花之分,無花粉花精,不結籽。花色艷麗,葉形美觀,欣賞品味較高。

生長特點

纏枝牡丹根繁育中觀察其栽培優勢與生長特點明顯:

一、抗低溫耐炎熱

纏枝牡丹在高寒-45℃的地區不加保護可全裸越冬,不受凍害,早春照常萌芽生長。在高溫38℃的中原乾旱炎熱地區,不影響生長開花。

二、花期與花量

春季凍土開化10㎝以上時,腳芽破土萌發,5-6節處即發生花蕾,以上每節都有花蕾,隨氣溫升高延續開放。每朵花有50餘個花瓣,花瓣長3㎝,寬1.5㎝,花瓣粉色中嵌有深粉條紋,瓣尖微皺,向外反卷,重重疊疊如微型牡丹,而得正名--纏枝牡丹。花期自初花至霜凍,達7個月之久,蔓上繁花似錦接連不斷。蔓藤凍亡時猶有花蕾。

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沃土上,一節腳芽生長成形的植株,藤蔓冠幅達一米多,盛花期日開花量近百朵,如色彩斑斕的掛毯,壯麗美觀,微風拂動又如采蝶翻飛,形影迷人。

繁殖栽培

纏枝牡丹繁殖以腳芽根段為主,腳芽即萌發於地下的白色肉質根狀莖。根狀莖在地下30㎝土層中延伸生長,老植根兩三年可竄生5-6米外,春季或秋季挖取,春季可隨挖隨剪成6-10㎝長的根莖,做為栽植的種根。秋季挖取的根莖不必修剪,可整條沙藏,沙藏溫度不得高於0℃。

栽植前在栽植地施腐熟的農家肥,每平方為25㎏以上,做為基肥,深翻土地50-60㎝,肥與土均勻摻拌,拍平土塊,平畦灌水,水完全滲透後橫放根莖,間距為40-60㎝,然後覆蓋鬆軟透氣好的腐質土2㎝即可。地溫合適的情況下10餘天就可生根萌發。每株2-3年植株取根段50-100米,不會影響原老植株的出苗率及發育開花。

纏枝牡丹雖然適應性很強,但生長特性喜充足的陽光及水肥(耐輕度遮陰)為培養出高質量產品,在生長過程中應隨時補肥澆水。隨時牽引新梢,使新梢在籬架上分布均勻。嚴格防止幾條藤蔓擰成繩形或紛亂下垂,影響觀賞價值。及時下引新蔓補充籬架下方少花的缺限。修剪根據疏密情況少量去側蔓,不可重剪,因每個側蔓都會萌生花蕾。及時剪除殘花,節約養分以利生長,提高觀賞價值。

田間管理

花前期田間管理:

花前期為2月份至4月份。此段時間內溫度逐漸回升,經過一個冬天的休眠,纏枝牡丹漸漸恢復生長狀態。新枝生長,花蕾發育,萌櫱枝生長,一派生機。同時,田間雜草也漸漸生長。此期,可謂是開花前的衝刺階段,工作一定要做細,技術要點如下:

去除萌櫱枝

俗稱剝「土芽」 牡丹從根部發出的芽叫「土芽」,除了老枝更新或分株繁殖需要保留一定數量的土芽外,其餘的全部剝除,以免造成植株冗繁雜亂,影響通風透光,跟主幹枝爭水爭肥。剝土芽宜早不宜遲,即當春初土芽剛出土或未出土時,扒開根際的表土,將其剝掉,以免消耗母株的養分,影響開花。

追施花前肥

此期枝條的迅速延伸,葉片的迅速擴大,花蕾的迅速膨大,都需有充足的養分供應,因此,此次追肥應以速效肥為主,配合施用磷肥,氮、磷、鉀比例為2∶2∶1或2∶1∶1,促使花大色艷。施肥應在3月上旬進行,每畝15公斤左右,施肥要結合澆水,任何肥料中的養分只有在溶於水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以後每次施肥都要結合澆水。

鋤草鋤草

除了有去除雜草的作用外,還有防旱保墒,提高土壤溫度,促使早萌動的作用。鋤地深度在10cm左右,要鋤細,不能留生地。

花後期田間管理: 5月至9月,此期正值夏季,是纏枝牡丹生長發育的營養積累、花芽分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雜草及旱澇危害期,切實加強田間管理,才有利於牡丹健壯生長和良好發育,使牡丹翌年花多花大,色艷花香。管理措施主要是「二護二促」,即護葉、護根,促生長、促花芽分化。其主要技術如下:

科學施肥

纏枝牡丹開花俗有「捨命不舍花」的說法,牡丹花大瓣多,又是頂生花,開花時消耗養分多,因此,花後施肥一定要及時,最遲不能到5月中旬,以保證花芽分化後有充足的養分。以農家肥或腐熟的餅肥為主,每畝施100公斤左右,施後要及時澆水,有條件的可同時採用根外追肥,如噴0.2%-0.5%的磷酸二氫鉀、噴施寶或其他微肥。

防治病蟲害

夏季高溫高濕,病蟲危害較為嚴重,主要是葉部病害和食性害蟲以及根部病害。防治病蟲害,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具體措施是:

(1)噴施葉面保護劑。花後約兩周,葉面噴施0.5%的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以防病菌侵害葉片。一般藥效可維持兩周左右,連噴2-3次。

(2)噴殺菌劑。7-8月份,選用托布津、多菌靈、百菌清、粉銹寧等殺菌劑噴藥3-4次,一般7-10天噴一次。

(3)殺蟲。可結合噴殺菌劑,在藥液中加殺蟲劑如菊酯類殺蟲劑、氧化樂果等,防治食性害蟲。

(4)防治根部病害。近年來,主要發現根腐病和白蟻危害嚴重,防治辦法,在牡丹根部周圍土壤打洞2-4個,將磷化鋁等藥劑置於洞內殺滅病蟲。

中耕除草

夏季是雜草滋生的旺季。雜草不僅與牡丹爭水爭肥,而且草荒使田間過度郁蔽,通風透光能力下降,導致病蟲危害加重,光合作用減弱,還會影響花芽分化。一般夏季需中耕5-6次,做到有草即除,保持田內無雜草。中耕既能除草,又能保墒散濕。排水良好的牡丹園地也可採用株行間鋪乾草的方法,抑制雜草生長,同時也能起到保墒降溫的作用。

整形修剪

纏枝牡丹「長一尺、退七寸」,花後殘留在花基上部的乾枯枝很長,要及時剪掉,另外傷枝、病枝以及主幹上多餘的側生枝,也要及時剪掉,其目的是使植株保持均衡適量的枝條和美觀勻稱的株形,維持地上與地下部分的生長平衡,通風透光,集中養分促使根部生長,花芽充實,開花繁茂。對側枝的修剪技術要求較高,要做到修剪合理,即剪掉重疊、內向、交叉枝,使株型豐滿,通風透光,花芽飽滿。還可利用頂端優勢特性,將過高的頂芽剪去,使下部芽萌發,可調整株叢均衡。

越冬期間田間管理: 漸入冬季,天氣轉冷,此期主要進行繁殖、補栽工作,另對越冬的蟲卵,要進行殺滅工作,並施肥一次。

繁殖、補栽根據牡丹的生長特性,10-11月份可進行嫁接、分栽等繁殖牡丹的工作。嫁接選用鳳丹根或芍藥根為砧木(近幾年多用鳳丹根,很少用芍藥根,因鳳丹根成本低),一般長約15cm,直徑2-3cm,取當年生枝或強壯的萌櫱枝為接穗,切取5-10cm,帶1-2個充實飽滿的芽,採取劈接法。分栽選擇生長旺盛的4-5年的植株作母株,放置陰涼處晾乾,待根部變軟時,順其根系自然狀況,用手掰開,每株有1-3枝即可。

牡丹園若有閒地、空地需要進行補栽工作,也在10-11月份進行。園林觀賞牡丹都用大苗栽植,必須挖坑,坑深40-50cm,直徑30-40cm,栽植時在坑底施基肥,以腐熟的餅肥為主,栽好,填完土後,要澆透定根水。

施肥此期施肥,一是為提高土壤溫度,確保牡丹安全過冬;二是補充養分,所以可多施,肥料要足,以充分發酵腐熟的遲效有機肥為主。每畝100-150公斤,施肥時,儘量避免肥料與根部直接接觸,以防肥料沒有腐熟透,造成燒根現象,導致根部變黑或腐爛以至死亡,同時結合澆水。施肥要在11月中、下旬進行。有條件的地區,封凍前可澆水一次。

殺滅越冬病菌害蟲封凍前,深翻地一次,以凍死部分越冬蟲卵為目的。搞好園內衛生,消除並燒毀園內的枯枝落葉及病株,消滅在病枝、病葉上越冬的病原菌。枝幹上噴一次3度的石硫合劑,做剷除劑之用。

蟲害防治

病害:[1]

一、紅斑病:葉片上產生紫褐色近圓形小斑點,後逐漸擴展成不規則的大斑,並多具輪狀環紋,後長出霉狀物。

二、灰霉病:此病在葉、莖、花上均有發生。葉面產生褐色圓斑,並有不規則狀環紋,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灰色霉狀物。花上形成褐色花紋,花蕾受害後不能開放或腐爛變褐。

三、褐斑病:初期葉面出現紫褐色小斑點,後擴大形成淡褐色乃至黑褐色輪紋。

四、鏽病:牡丹開花時葉面產生淡黃褐色小斑點,不久斑點內呈現橙黃色小膿皰,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的粉末,牡丹生長後期葉背叢生纖細的毛狀物。

五、炭疽病:葉面出現圓形或不規則黃褐色凹陷病斑,邊緣黑褐色,中間有黑色小點。

六、白絹病:此病發生在牡丹根頸部。初期根頸部表面形成白色菌絲,並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後期病斑上長出褐色菌核,這時植株地上部逐漸衰弱死亡。

防治方法:

栽植前用500倍70%的托布津溶液浸根10分鐘。發病後用400倍50%的代森銨溶液澆灌根部,或用50%多菌靈800倍液噴霧。發生鏽病須噴300倍敵銹鈉。牡丹的蟲害不多,主要有介殼蟲、蠐螬、捲葉蛾等。蠐螬咬食牡丹根頸部,發生較為普遍而嚴重。當發生蠐螬等地下害蟲為害時,可用5%的辛硫磷顆粒劑(每畝用藥2公斤)均勻撒施於土表,然後翻入土中(約20厘米),防治效果良好。

參考資料

  1. 纏枝牡丹,搜狗,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