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納德·斯圖爾特·托馬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納德·斯圖爾特·托馬斯( Ronald StuartThomas,1913年3月29日 - 2000年9月25日),簡稱R.S托馬斯 。出生於威爾斯的格拉摩根,格拉摩根(現在首府加的夫(Cardiff)),威爾士詩壇泰斗,二十世紀最強硬,最純潔,最持久的抒情詩人之一。[1]

很多英國學者認為R.S.托馬斯是20世紀繼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S.艾略特)和威斯坦·休·奧登(W.H.奧登)之後最為優秀的以宗教為主題的詩人。[2]

1935年,畢業於威爾士班戈大學學院。

1964年,被授予女王詩歌金質獎章。

2000年9月25日,RS托馬斯因心臟病去世。他的骨灰被埋在安格爾西-波馬多(Porthmadog)聖約翰的土地上。在被任命為威爾士系名譽教授之後,在班戈大學的R.S Thomas學習中心的幫助下,他的遺產得以延續。

會在被自己遺忘很久之後,被人們銘記。

1936年,在威爾士教堂任職,並在幾個教區任職。

1942年,托馬斯被調至蒙哥馬利郡的莫那文(Manafon),升職為那裡的牧區長。

194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展現了他樸素的風格。蒙哥馬利郡的山區在這裡成了他詩歌中的主要風景,還幫助他建立了詩人的榮譽。

1954年,托馬斯到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附近的伊格維斯法赫(Eglwys-fach)擔任教區牧師。

1967年,他又向西調到更偏遠的利恩半島(Lleyn)頂端,擔任阿伯達倫(Aberdaron)的教區牧師。

1978年,退休後,他與妻子繼續在半島上居住了十五年,他們的薩恩山莊(Sarn-y-Plas)是位於阿伯達倫附近的一棟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小石屋(Plas-yn-Rhiw),俯臨一個人跡罕至、環境幽靜的海灣。在利恩半島上托馬斯的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3]

20世紀的精神人物—R.S.托馬斯

20世紀的威爾斯英語詩壇,R.S.托馬斯是繼狄蘭·湯瑪斯(Dylan Thomas)之後又一位飲譽世界的詩人。他生活簡樸,終生隱居鄉野,其詩也與其人一樣拙樸,冷峻肅穆,厚重深刻。

荒山中辛勤勞作的威爾斯農民

威爾斯山區農民過的是一種古老而又真實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紮根在威爾斯鄉村文化的律動中。

埃古·普里瑟赫(Iago Prytherch)是詩人在早期詩歌中創造出來的一個普通形象(直接寫普里瑟赫的詩共有19首),代表著在荒山中辛勤勞作的威爾斯農民。

更在於從他們身上發掘出一種閃光的東西,即傳統的威爾斯鄉村文化價值觀,希望以此應對英格蘭化的社會進程,抵抗消費主義和市場價值的入侵,恢復威爾斯鄉村的田園詩意。

一生都在威爾士當牧師的詩人

托馬斯的父母都是威爾斯人,但他們不講威爾斯語,這在上個世紀初的威爾斯特別是南部威爾斯是一種普遍現象,是工業經濟發展導致的一種結果。托馬斯從小是英語環境下長大的,受的是英語文化的教育。成年後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他對此耿耿於懷。

他的《想起就令他心傷》這樣寫道:

我生來

就得接受他們

骯髒的餵養,吮吸他們的話語

和母親受感染的

乳汁,所以無論我現在嘔出

什麼,仍舊是他們的東西。

上帝總是隱而不見,沉默相待

將他的問題「一一釘在那個無人的十字架上」(《在教堂上》)。通過西進回歸到自己心靈中那個真正的威爾斯家園後,他開始對隱身的沉默的上帝進行潛心探索。

神性的種子孕育於自然之中

在托馬斯看來中,神性的種子孕育於自然之中,自然是上帝與人交流的一種媒質(見《沼澤》《活的》《突然》《明亮的田野》《利恩的灌木叢》等),只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悟到上帝通過自然傳遞的訊息,與他同在。但要接近上帝,在上帝的沉默中得到對他的信念談何容易,上帝總是不在場,故意隱藏在黑暗中,待快要接近他時,他又離開了,只留下他的回音和腳印(見《經由否定》《缺席》等)。

從自身之外的物質,回到了自身之內

在參悟上帝的過程中,托馬斯體會了先賢奧古斯丁的「恐懼」。

認識到要尋求真理,我們必須從自身之外的物質世界回到了自身之內,向內旅行,從肉體回到靈魂。

家庭

第一任妻子

米爾德里德·愛爾德里奇(Mildred Eldridge)1940年,結婚。

1991年,愛爾德里奇因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

貝蒂·維農(Betty Vernon)1995年,結婚。回到安格爾西居住。

兩人都已過耋耄之年,卻也如詩般煥發出一首令人迷惑的夕陽戀情。

詩作

農 村

談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

只有一條小道

從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鋪子,

再不前進,消失在山頂,

山也不高,侵蝕著它的

是多年積累的綠色波濤,

草不斷生長,越來越接近

這過去時間的最後據點。

很少發生什麼;一條黑狗

在陽光里咬跳蚤就算是

歷史大事。倒是有姑娘

挨門走過,她那速度超過這平淡日子兩重尺寸。


那麼停住吧,村子,因為圍繞著你

慢慢轉動著一整個世界,

遼闊而富於意義,不亞於偉大的

柏拉圖孤寂心靈的任何構想。

RS托馬斯,把村子提高到了可與柏拉圖的思想相媲美的地位,這其中帶著極其強烈的他對農村的肯定。

威爾士的山村是落後的,小地方的人過日子沒有什麼波瀾,「一條黑狗/在陽光裡咬跳蚤就算是/歷史大事」,這種頗具戲劇性的描寫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農村生活的平凡、農村人的無聊,都在這一句似無心的話語中表現出來。[4]

著作

托馬斯生前一共出版了27本詩集,大約1600多首詩,多次獲得各種詩歌獎項。

1996年,R.S托馬斯以83歲的高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儘管他輸給了Seamus Heaney,後者後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致敬中,向R.S托馬斯致敬。

早期詩歌

《田野之石》(1946)

《一年之交:1942- 1954 年的詩歌》(1955年)中的歌曲包含了對威爾士人民及其純樸家園的嚴厲批評,但越來越富有同情心。

《晚飯的詩歌》(1958年),從他的詩歌主題保持不變,但他的問題變得更加具體,他的諷刺更加痛苦,同情心更加深刻。

晚期作品

《通行之路》(The Way of It,1977)

《頻率》(Frequencies,1978),

《從現在到現在》(Before Here and Now,1981)

《後來的詩集1972–1982》(1983)

《RS托馬斯詩集1945–1990》(1993年)出版。是詩人75歲之後出版的五本詩集。[5]

托馬斯悲痛地嘲笑文化衰敗時,他並非沒有希望。影響他的教區居民,他的國家和現代世界。

托馬斯雖然是一位熱情的威爾士民族主義者,卻學會了只在三十多歲時講威爾士語,並且不習慣用那種舌頭寫詩。

《自傳論文集》

《迴聲慢慢》(The Echo Returns Slow)《自傳論文集》(1985)是一本用威爾士語撰寫。

自傳性詩文集中說道,他住在威爾士西北端的利恩半島上,極不歡迎汽車和飛機的到來。托馬斯不喜歡現代文明,他甚至拒絕使用洗衣機,他說那是來自魔鬼的誘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