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的進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歡迎踏上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理查德·普魯姆為你量身定製的智力冒險之旅。

我們通常認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解釋生命樹上的每一個分支:哪一個物種會繁衍,哪一個物種會滅絕,哪些物種會進化出哪些特徵……但是, 達爾文說過:「每當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覺得難受!」這是因為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看來,雄孔雀尾屏上過於華麗的圖案似乎毫無生存價值。對此,傳統科學的觀點是:動物的擇偶炫耀特徵是展現它們的遺傳優勢或素質優勢的「廣告」。

但是,憑藉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野外觀鳥經驗,普魯姆對這一觀點發起了挑戰。在熱帶叢林深處分布着多才多藝、美麗優雅的鳥類:雄性梅花翅嬌鶲會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斑雉的翼羽展開後成4英尺寬的錐面,上面點綴着立體的金棕色球形圖案,燦爛奪目;雄性紅頂嬌鶲會用太空舞步來求偶……作者看到了許多動物的炫耀特徵,而且這些特徵似乎都與自然選擇理論的關係不大。在尋找真正答案的過程中,普魯姆將達爾文於150年前配偶選擇的審美進化理論從故紙堆中挖掘出來,它是驅動進化歷程的一台獨立發動機。

這趟美的進化之旅的起點是「生命之樹」,終點是我們對人類進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姿填補了我們理解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一塊空白,為我們全面客觀地認識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科學視角。

作者簡介

理查德·O.普魯姆(Richard O. Prum)

美國耶魯大學的鳥類學教授,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館館長。他是麥克阿瑟獎和古根海姆獎的獲得者,為探索恐龍羽毛和顏色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摘錄

Lots of people indulge in their irrational desires for meaningful explanations of our chaotic world, often in ways that are so mainstream that it never occurs to us to wonder about their validity. For example, an entire industry of business news provides continuous explanations of what’s going on in economic marketplaces when in all likelihood there is absolutely nothing special going on most of the time. Business news channels broadcast an endless stream of financial reports about 「events」 i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They confidently explain that the Hang Seng Index is up, or the London FTSE is down, or Dow futures are unchanged because of the latest unemployment report, negotiated sovereign debt settlement, or quarterly profit reports. Of course, the null hypothesis is that market acti... After years of struggling against Grafen’s abundant proof standard, I came to realize that the field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had become like the financial market news reports.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have become convinced that a special kind of rhyme and reason—adaptive mate choice—must be happening everywhere and all the time. Why are they so convinced? When you examine it, it is mostly just a belief that the world must be that way. Remember, in rejecting Darwinian mate choice, Wallace asserted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at 「natural selection acts perpetually and on an enormous scale.」 The intellectual justification remains largely unchanged.

書評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英文版剛剛上市時,我就在不少國外科普媒體上注意到了它。當時我還算半個「自由撰稿人」(說的太好聽了,實際上就是四處給別人碼點兒字寫科普),對自然博物類科普的話題一直很感興趣。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受到了學界與科普界的高度關注,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爭議。

我們通常會輕易地把達爾文理論等同於《物種起源》等同於自然選擇,然而普魯姆教授卻從達爾文的第二部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挖掘出了達爾文真正「危險」的觀點,也就是被遺忘的配偶選擇理論。普魯姆在探索鳥類羽毛及其顏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格外喜歡侏儒鳥(manakin),曾在南美的森林裡研究過這些小可愛為了吸引異性做出的奇特炫耀行為。然而在研究這些課題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意外的轉折,引領他走向一些之前從未想到的領域——雌性的配偶選擇偏好。

有趣且顛覆,甚至非常「女權」,這使我對這本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鳥類到人類,普魯姆講述了以性自主權為基礎理解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許多獨特特徵,比如女性性高潮、同性性行為等等。我喜歡這種有點兒小刺激又有點兒小不正經的話題!因此這本書蟬聯我的「私藏口袋書單」的榜首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我人在遙遠的北極,過着愜意而悠哉的半校園生活,每天的日子和所在的國家一樣,略顯單調卻十分平靜。我是典型的理工科專業出身,我的同學大多都在比如地產公司、建築設計院,甚至金融行業。但科普一直莫名吸引着我,無論是自己寫,還是讀到這些有趣而看似「沒用」的新鮮事兒,似乎都能讓我從現實的井底跳出來,看到更廣闊的外面的世界。

沒過多久我選擇回到國內成為一名「北漂」,偶然有機會成為一名科普圖書編輯,跟着前輩們開始從頭學爬字。The Evolution of Beauty那本厚厚的英文版也被我一路帶到了北京。幾乎在我來到鸚鵡螺的同時,這本書在17年年末成為一顆新星,在《紐約時報》等多家頂級媒體的年度榜單里頻繁現身。而在同事閒聊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就是那個傳說中拿下了引進版權的國內出版方。(我們總編曾經開玩笑說:「你面試的時候就應該捧着這本書來……」)

在來到鸚鵡螺之前,身為理工大直女的我一直覺得自己離出版很遠,可能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有幸參與到喜歡的書的出版中,更沒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幸出現在喜歡的書上。當然科普圖書的出版從來都不輕鬆,編輯周期一般也遠高於平均值。這本書從18年的春天就開始「預告」,一直到了現在才即將正式上市,中間也算「一波三折」(in a good manner),在此一併感謝所有在過程中給予支持的(被我騷擾過的)大佬們。

出版不易,科普出版尤其,且行且珍惜~

一本很有啟發的科普 我先寫一個粗略的過過癮。

這是一本很嚴肅的科普,雖然前面兩章的內容有點偏於學術爭論的歷史脈絡,無甚生物知識的讀者會感到屢不清作者的思路,但後面就很平易近人了。

審美進化,是在假設非人動物與人有着相同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進而發現智能現象在兩性選擇活動中,作為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表現出特殊性的進化選擇現象。智能既來自於進化,又因其心理活動而不同於自然環境的直白。智能是複雜的,表達過程是曲折的,並因其複雜和曲折,既為生物體的多樣前途增加了可能,又引來了危險的可能。書中的這條主邏輯還是比較容易捋順的。

審美進化,是基於動物的智能現象的一種選擇現象。而這種智能的選擇一直被主流牴觸着,因為自然科學一直受限於條件的局限,對非人的動物的主觀感受保持沉默。這種戰略性的放棄導致了對「意志」認識的矯枉過正的狹隘認識,這本書的主張是要修正這個缺點。而且我以為技術手段就在不遠的將來,探索動物腦內的活動將很快鋪展開來。這一部分內容在本書顯得有些難以縷清,因為作者是界內人士,反覆提及這些學術勢力內部的門戶問題,圈外人最好採用一種中距離旁觀的閱讀姿態。

這是一本延展非常深奧的科普,它的審美理論觸及的是非常基礎的問題。自然科學的思潮普遍改變了人類哲學思考中對「意志」的認識,而其中有一些是矯枉過正的部分,比如乾脆否認非人動物的心理活動,而這本書闡述的審美理論並不是否定自然科學的對「意志」的認識,而是對它提出一個更加科學的解釋,以矯正這種偏頗、狹隘和急功近利的簡化方法。其實本身是要提出一種普遍的更為複雜的動物模型,這種模型里不僅包括身體素質和自然環境二者,還包括其主觀能動性。

為什麼說這一模型的延展是非常深奧的?因為一來,西方精神世界裡從人類至上到人類自然尋常的變動中,總有頑強的擁護人類至上的局部傾向,尤其表現在這一二百年裡的哲學界以及人文領域,千方百計尋找人類精神的不同一般的論證方法。自由意識就是這樣一個殘存的孤島,而最近的量子測不準和糾纏的現象也被應用到編纂一種量子物理支持的意識自由,實則是外行的望文生義,懂得量子物理的人是不會把這兩件事扯在一起的。腦科學意在認識腦活動的具體過程,我以為絕不是僅僅為了證明意識是純然自由(即獨立於物質之外的第二元素,即二元論)或着完全被物質條件決定(即意識是一種複雜的物質現象,即物質一元論,這基本已經是共識了),而是在承認物質一元性的前提下研究意識這樣複雜的物質現象,它到底有多麼地複雜。它太複雜以致於神奇。

從另一個方面講,動物(人的和非人的)的智能現象(即主觀能動性,即意志、意識)為何要被單獨提出來,作為一大力量,在進化中與外部環境的自然選擇力量不分伯仲呢?並不是說它的絕對自由(即上一自然段內提到的),而是承認它的複雜,是面對它內部的複雜而不得不做出的簡化。因為我們現在既沒有搞清楚智力現象內部的是如何運作的,進而並不能預測它對客觀的反應,那麼就乾脆把它列為一個集合,給它自主的權利,這種簡化也正是自然科學的慣用手段。而這種承認智能現象的複雜的心態,其實也從反面解釋了何以人類自古有着強調靈魂的自由和偉大的傾向。因為它真的很複雜,難以理解和預測,以致於看似脫離了物質基礎。

所以這本書給出了一種更為複雜和清醒的對物質、精神二者的看待的方法,而審美現象(書中的審美是很廣義的,從身體到行為,既包括快樂也包括痛苦,可以將書中的審美理解為價值判斷)就是動物的精神表現出其複雜功能、特性的一個渠道。我們發現了這一渠道,而且我們知道對其內部依然知之甚少。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