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蘇冷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蘇冷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美蘇冷戰

時間: 1947年

參戰方: 美國 蘇聯

結果: 蘇聯解體,美國成為超級大國

冷戰Cold War(1945-1990)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

二戰後,形成了東、西兩大集團。由於政治信仰不同,處在相互敵視狀態。由於雙方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擁有幾百萬軍隊和數萬核彈頭,運用這些軍事力量,就可以將地球徹底消滅好幾次,所以誰都不敢動用軍事力量來發動戰爭。但是,他們都想削弱對方直到搞垮對方,所以就動用除軍事行為以外的一切手段。包括:經濟封鎖、政治供給、顛覆破壞、軍備競賽等。雖然兩大集團之間沒有直接響起槍炮聲,但是,實際上他們卻處在一種戰爭狀態。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將這種狀態稱為「冷戰」,以區別動用真槍實彈的「熱戰」。[1]

戰爭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居於世界第一位,於是其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2)美國由於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防止蘇聯稱霸世界,提出冷戰。

伊朗危機雖然已經結束,但冷戰的腳步並沒有停止。1946年1月16日,丘吉爾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邀訪問美國。3月5日,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3月13日,斯大林在一次談話中對丘吉爾進行了反擊,稱他「是要在盟國中散播糾紛的種子」,「是號召同蘇聯進行戰爭」。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干涉別國內政的「杜魯門主義」正式出台,美蘇冷戰號角全面響起。

戰爭過程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國情咨文,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要求國會批准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緊急援助, 以抵制極權政體強加於它們的種種侵犯行動。

杜魯門提出的這項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大轉折點。過去美國把蘇聯稱為盟國,只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攻擊蘇聯。現在,杜魯門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主要敵人。「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由杜魯門陪同在美國的富爾敦發表關於「鐵幕」的演說,揭開了「冷戰」序幕。此後,英國因無力對希臘政府鎮壓希臘人民革命武裝繼續進行援助, 於1947年2月21日由英國外交部通知美國國務院, 英國於3月底停止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希望美國填補它撤退後留下的「真空」。英國的這一表示為美國擴展勢力和執行以實力「遏制」蘇聯的政策提供了機會。這是冷戰開始的序幕。

步驟

(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出台

(2)經濟上: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

(3)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

蘇聯應對

政治:1947年9月,蘇聯、波蘭等9國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經濟:1949年1月蘇聯與東歐國家成立了經互會(經濟互助委員會)。

軍事:1955年,蘇聯和東歐7國成立了華約(華沙條約組織)。

局部熱戰

1.朝鮮戰爭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大韓民國戰敗後,立即向美國求救,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此外,由於在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冷戰結束

緣由

1.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

2.1991年,蘇聯解體

結果

蘇聯的解體標誌美蘇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由美蘇兩極格局變為一超多強。現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趨勢。未來的格局將是多極化格局,這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