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人與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人與海》

作品名稱 《老人與海》

外文名稱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說

作 者 【美】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首版時間 1951年

字 數 約40000

《老人與海》(英語: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創作並在他還在世時出版的最後一部主要的虛構作品。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雖然對它有不同的文學評價,但它在20世紀小說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改編自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1935年,一個老漁民告訴海明威自己曾經捕獵到一條大馬林魚,但是後來被鯊魚吃掉,老漁民的這段傳奇經歷引起了海明威的重視,他決定把老漁民的經歷寫成小說介紹給讀者。

海明威創作《老人與海》時,把一切不必要向讀者傳達的內容信息都統統刪除,只突出人物和故事情節,因此,他把社會背景淡化了,而更加側重於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動作,以更好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其他人物,都是淡淡幾筆勾勒其模糊的形象。小說創作完成後只有幾萬字,為中篇小說。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簡介

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又名《太陽照樣升起》 [12] ),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1]

情節內容

古巴一個叫「桑迪亞哥」的老漁民住在海邊一個小窩棚里,他過着貧困的生活,而且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唯有一個叫「馬諾琳」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幫他收拾打漁的工具。最近老漁民倒霉透了,一連84天都沒有捕獵到一條魚,雖然霉運罩頂,但是老漁民卻沒有放棄,第85天,他依舊樂觀的出海了。這一次,他的運氣棒極了,捕獵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由於馬林魚過於巨大,力量比老漁民都大,馬林魚把老漁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處,老漁民經過三天兩夜的戰鬥,憑藉着頑強的意志,他戰勝了孤單、疼痛和飢餓,把馬林魚殺死了,他把馬林魚綁在船上,開始返航回家。馬林魚的血引來了海洋中的鯊魚,它們拚命地搶奪馬林魚的肉,雖然老漁民用盡方法殺掉了不少的鯊魚,但是馬林魚的肉最終還是被哄搶一光,等到他回家,馬林魚只剩下一個骨架。

主要人物

桑地亞哥

古巴海邊的老漁民,無依無靠,沒有親屬,和鄰近的男孩馬諾林很熟,馬諾林經常來和他聊天,和他學習捕魚技巧。

馬諾林

古巴海邊的居民,年紀很小,喜歡捕魚生活,經常和桑地亞哥去聊天,幫他收拾漁具。

小說主題

對於《老人與海》的主題,專家和學者各有各的看法。主要存在三種看法,第一種:書中要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有時候是無情的,但是人類從來沒有屈服,桑迪亞哥就是人類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徵,也是美國硬漢精神的象徵;第二種:書中表達了古希臘悲劇的重演,揭示了人類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微弱。第三種:書中桑迪亞哥是基督教中受難者耶穌基督。

由於《老人與海》語言的精練和簡潔,它具有極強的象徵色彩,有一種「硬漢」精神,書中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是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老漁民和馬林魚鬥了三天三夜,後來又多次與鯊魚搏鬥,魚叉、刀子、木棒、船槳,一切工具都用盡了,雖然丟失了戰利品,但是他不屈不撓,沒有放棄。

作品評價

卡洛斯·貝克在《海明威傳》中說「在他一生中,他始終嚴格地遵循着父母的教導,保持勇敢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海明威曾兩次參加世界大戰,數度負傷,一次負傷,醫生從他身上取下了230個彈片。《老人與海》也有着海明威自己「硬漢子」的精神。

英國學者赫·歐·貝茨評價說:「海明威是一個拿着板斧的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和讀者之間直接相通,產生光鮮如畫的感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砍掉了整個森林的冗言贅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幹的清爽面目,他刪除了解釋、探討,甚至於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後,通過疏疏落落、千錘百鍊的文字,眼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

獲得榮譽

《老人與海》為海明威帶來了許多榮譽,1952年發表,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獲得普利策獎;同年,獲得美國文學院的小說金質獎章。1954年,「因為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中文譯本

著名小說家張愛玲是《老人與海》中譯本的第一人,正體中文版由台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收錄在《張愛玲譯作選二》中,在台灣和香港發行上市;簡體中文版由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授權給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

《老人與海》,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ISBN 978-7-5327-4009-3。

《老人與海》,餘光中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5447-1509-6。

《老人與海》,張愛玲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302-1208-0。

《老人與海》,李繼宏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ISBN 978-7-2010-7772-7。

相關影視

《老人與海》曾數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於1958年10月7日上映的版本,由彼得·維爾德編劇,約翰斯·特奇斯、弗雷德·金尼曼、亨利·金執導,史賓塞·屈賽飾演Santiago,菲力普·帕佐斯飾演Manolin,在當年的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原創音樂獎項,還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攝影獎的提名。不過,海明威本人並不認同屈賽的扮演,他甚至把屈賽稱為「肥豬油」。

視頻

三分鐘帶你看完《老人與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