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聶海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聶海勝,男,1964年9月出生,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83年6月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2005年10月,與費俊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圓滿成功。

2016年2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聶海勝
聶海勝.jpg
出生 1964年9月1日
湖北棗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航天員

簡介

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11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與新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女)搭乘神舟十號再次飛抵浩瀚宇宙。

2016年2月,特級航天員聶海勝少將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人物經歷

年少家貧

棗陽是位於鄂西北的一個縣級市,曾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故里,楊壋是棗陽相對落後的一個鎮。聶海勝的家就在楊當一個名叫樊莊的村子裡。1964年,聶家的第6個孩子出生,家人給他取名海勝。在聶海勝之前,這個家庭先後有5個女兒降臨。家人對聶海勝寵愛有加,只是貧困的家境沒能讓他擁有優裕的童年生活。在隨後的數年中,聶海勝家又有了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據當地人講,聶海勝的父親是當時樊莊村八組的生產隊長,母親在家務農,全家主要靠種田維持生計。因家大口闊,賺取的工分不夠日常支出,鹹菜和雜麵餅是這個10口之家最主要的食物。聶海勝往往打着赤腳、穿着姐姐們的舊衣服上學。

在聶海勝親屬的印象中,「開始他不怎麼愛學習,比較貪玩」。在村小學學習的幾年裡,「調皮搗蛋」是多數村人對他的評價。因家庭貧困,聶海勝又不懂得珍惜學習機會,聶海勝的一位叔叔曾勸聶的父母「不讓(海勝)讀書算了,免得浪費錢」。  

「我哥哥的成績是慢慢好上去的。」在當地政府為聶海勝家人蓋的一棟樓房內,比聶海勝小13歲的弟弟在談到哥哥的成績時說,邊學習邊幫家裡割草、拾麥穗做農活的聶海勝後來慢慢懂事,學習成績也逐漸好轉。到聶海勝小學畢業時,因成績突出,他成為當時學校小有名氣的名人。

「我們都不叫他的名字,都叫他的綽號『數學王』。」楊當鎮小學老師肖居成,與聶海勝是小學同學。因時間久遠,他對聶的印象最深的是「聶海勝數學成績特別好」。

肖居成說,五年級時,聶的數學成績經常能得到105分,那時的滿分是100分。肖說,數學老師為了鼓勵成績好的學生,每次考試時會給第一個交卷的學生加5分,以示獎勵。而聶往往都是第一個交卷,「他不僅交得快,而且很少出錯,算上額外加的5分,得105是常事了。

險些輟學

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後,1979年,聶海勝又轉入村裡的孫寨中學就讀。因成績突出,全校教師大會時,聶經常被作為老師公認的好學生來談論。此時,聶家裡的生活依然艱苦,帶鹹菜到學校吃住一個星期,對於那時的聶來說是常事。

平靜的生活在初中二年級時突然被打破。這一年,聶海勝的父親去世。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喪失主要勞動力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帶着幾個未成年的孩子,聶的母親張金秀操勞着農務和家事,艱難地維持生活。而這個時期對於聶來說,除了生活的艱苦外,更大的危險來自於學業隨時可能中斷。

每到學年初交納學費時,會有不少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輟學,這時各班會把輟學學生的名單上報學校,在時任孫寨中學校長杜本武的記憶中,聶海勝出現在輟學人員名單中約有三四次之多。因學習成績好,加上又知道他父親去世家庭困難,學校都會做工作極力挽留,有時甚至免除全部學費。

1980年秋季,本該升初三年級的聶海勝始終沒有出現在學校中,考慮到是家庭困難可能實在無法供其上學,在一個陰雨不斷的天氣里,杜本武來到距離學校兩公里多的聶家。在交談中,聶的母親張金秀向杜本武哭訴着家庭的艱難,自己實在無力供養孩子上學。杜本武答應看是否能考慮一下免除學費,聶的母親跪了下來。

免除學費後,聶海勝得以繼續學習,臨近中考,加上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聶變得更加發奮。「10點鐘下晚自習後,他就點盞小煤油燈,一個人在教室繼續學習。」初三下半年,在學生下晚自習後,圍繞校園巡視的杜本武經常見到聶燃燈苦讀的身影。這麼努力的學生,自己當時的確沒看走眼,以至於他到今天仍不後悔當初免除聶海勝全部學費的舉動。

1981年中考,聶順利進入當時棗陽市唯一的重點中學——棗陽一中,當時聶就讀的孫寨中學僅有3人進入該中學。 

順利招飛

進入高中後,按棗陽一中當時的規定,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兩年制或三年制就讀,考慮到家庭的困難,希望早點畢業以減輕家庭負擔,聶海勝選擇了兩年制。同時與聶海勝小學同學的肖居成也來到了棗陽一中,兩人住在同一寢室。

高中繁重複雜的各科學業並未難倒聶海勝,他的成績一直很好,肖居成現在想來,除了以前聶的學習成績就不差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很倔」。一些難解的題目,聶海勝會像瘋了一樣的去把他解決,肖居成說,這樣的性格,是聶能經受宇航員長期枯燥艱苦訓練的原因之一。

除了學習,雖然很少有過鍛煉,聶的體育成績也比較突出。每每學校舉行運動會裡的長跑項目,班裡總是聶海勝報名參加,在比賽中他也沒少得過名次。

1983年3月,學校剛剛開學,空軍某部開始到學校大規模招收飛行員,當時學校要求250多名應屆畢業生全部參加應試,聶海勝和肖居成也在其中。 首先是由軍醫簡單的目測,100多人被篩選下來。隨後學校組織餘下的同學一起開會,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接下來進行政治審查,之後是更為嚴格的體檢。體檢過後,算上聶海勝全校有4人被選中,而肖居成則落選。

被選上飛行員,對於聶海勝來說除了高興,也許還有另一層含義,到部隊後生活會全部由國家負擔,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在辦妥一切手續後,聶海勝等着6月份離開家鄉。可誰想到,迎來他的是22年漫長軍旅生涯和無比光榮的航天員經歷,而與他一同招上飛行員的同學,有的早已轉業回棗陽工作。

聶海勝在長春航校提前畢業後,被分配到南昌某飛行部隊,進行殲擊機飛行。1989年,聶海勝駕駛殲擊機時遇到機器故障,在多次試圖將飛機空滑回基地失敗後,距離地面四五百米處才棄機跳傘。等他清醒過來時,殲擊機已扎進土裡10多米着火爆炸。鑑於聶海勝危急時刻沉着冷靜地處置了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當年部隊為他記三等功,不久成為飛行大隊副中隊長。

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藉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在參選的1506名飛行員中勝出,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聶海勝
9fce58da19a556ebc296aefeae3a01c4 de313203257215044e2879eb9308a5ac.jpg

  

工作時期

在聶海勝弟弟聶新勝的印象中,在外當兵的哥哥是很少回家的,但經常有信件寄回來。隨着哥哥離開家鄉,幾個姐姐都出嫁,家裡只剩下聶新勝和一個七姐與母親一同住在楊當家中。之後聶新勝出外打工,姐姐也遠到新疆謀生。

1985年夏,尚小的聶新勝正趕上哥哥探親回家,正好趕上農忙,在家打曬完穀子後,因家裡無勞動力,哥哥急趕着和母親把穀子拖到糧食收購站出售。由於人太多,從早上一直等到中午還沒有輪到,因探親假期快到,為趕上下午的火車,哥哥怕自己走後母親一人受累,找到糧管站出示證件,講明原因希望能先稱收自己家的穀子。在忙完這些後,哥哥汗流浹背的跑去趕車回部隊。

成為航天員後,聶海勝回家的次數更少,只是偶爾打回電話,並固定往家裡寄錢。2003年「神五」發射前夕,聶海勝與楊利偉、翟志剛一同成為我國首飛太空的宇航員侯選人。考慮到聶海勝家的困難,「神五」發射前,湖北省政府相關領導要求棗陽市安排好聶母的生活。2004年,當地政府為聶家在楊當修建一棟兩層小樓,供其母居住。[1]

2004年8月,聶母腦溢血病發引發偏癱,聶海勝和一直在外打工的弟弟分別趕回家,「這是哥哥近十一二年來第一次回家。」聶新勝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說。在陪同妻子照看母親5天後,聶海勝匆匆回到部隊,同在航天城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妻子則留在了家中,與聶海勝的弟弟一同照看了聶母兩個月。之後偏癱在床的母親由聶新勝照看,工作繁忙無法回家的聶海勝,每月從自己7000元的工資中寄回部分,作為母親的治療生活之用。

由於哥哥無法回家,聶新勝獨身一人在家照看母親。28歲的他至今未結交女朋友。他坦述除了自己嘴比較笨以外,還有一點是現在自己要照顧母親,無法顧及去找女朋友。癱瘓在床的聶母無法言語,每天只能進食麵糊之類較軟的食物,聶新勝每天為母親的生活忙前忙後。

首位出艙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首先出艙,狀態良好,坐在椅子上向大家揮手致意!

來自內蒙古包頭市公安局的消息,神舟十號飛船明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主着陸預定區域着陸後,包頭市巡特警將執行「神十」着陸現場警衛任務。

特警為「神十」護航

包頭市巡特警將協同基地工作人員做好安全警戒、航天員護送和緊急情況處置等任務。為保證完成任務,目前該市巡特警支隊制定了嚴密的警衛方案,每一位指揮員、特警隊員均定崗定位,確保其對警衛工作步驟熟悉,指揮調度有序。

曾執行過「神八」、「神九」着陸現場警衛任務的包頭市巡特警,此次將為「神十」着陸保駕護航。

指令長將首個出艙

一般情況下,返回艙着陸後,將有幾架安裝了我國自主研發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的直升機負責搜救航天員,指令長將首個出艙。

三名航天員在重返地球後,在返回艙內就要進行初步的醫學檢查和確認。地面人員還要對返回艙的氣體、微生物等進行採樣,並回收一些產品。作為最先進入返回艙的工作人員,除了確認航天員生理心理狀態,還要幫他們進行重力適應性活動,這也是為什麼從落地到開艙,需要幾十分鐘的原因。比如,肢體在裡面要適當運動等,這種反覆的訓練,可加快航天員的重力適應。

航天員進入直升機後,將把壓力服脫掉,換上地面工作服,工作人員用便攜設備對航天員進行檢查和唾液等樣本採集。航天員將在專用的醫監醫保直升機上吃上第一頓飯。隨後用搜救直升機將航天員轉運到機場,用專機送回北京[2]

飛船返回經歷四大階段

一是制動飛行階段

飛船在太空調整姿態,發動機點火制動,進入返回軌道。 二是自由滑行階段

飛船以無動力飛行狀態自由下降。當高度降至距離地面140公里處時,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推進艙在穿越大氣層時燒毀,返回艙繼續下降。 三是再入大氣層階段

飛船進入大氣層時,飛船表面和大氣層摩擦產生巨大熱量,在飛船表面形成高溫等離子氣體層,並對電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飛船在240秒內與地面失去聯繫。直到距離地球約40公里處,「黑障」消失,地面測控部門重新捕獲飛船。 四是着陸階段

當返回艙距離地球約10公里時,傘艙蓋打開,並連續完成拉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等動作。在距離地面1.2米時,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使飛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陸。

聶海勝
聶海勝-.jpg

  

兩次飛天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0日下午,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在發射現場酒泉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宣布,神舟十號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組成,聶海勝為指令長。

6月「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神舟十號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全球華人致以節日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中午13時,3名航天員共同舉起一塊寫着「端午節快樂」的字板,通過攝像機鏡頭送出問候。

「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神舟十號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全球華人致以節日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中午13時,3名航天員共同舉起一塊寫着「端午節快樂」的字板,通過攝像機鏡頭送出問候。

11日,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十五天左右,加上發射與返回,其中停留天宮一號十二天。[3]

6月13日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

6月20日上午成功舉行太空授課,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課堂一開始,聶海勝和王亞平展示了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失重。聶海勝首先表演了如何在太空中懸空打坐,然後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就飛向了遠端。王亞平說,「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我們各個都像是身輕如燕的武林高手」。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聶海勝和費俊龍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復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歷史意義

綜述

神舟六號各系統出現了一張張新面孔。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神舟六號為48.7歲,平均年齡下降了5歲。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重大成就在於,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現在,飛船、火箭隊伍中358歲以下的人已經占80%。這支隊伍是在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高度嚴格的環境和偉大的精神氛圍培育中成長起來的。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代人很放心。"

首次多人遨遊太空

"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神五"僅飛行了21個小時,繞地球14圈。費俊龍和聶海勝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大大增加。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意味着發生問題的概率越大,飛行控制越複雜。飛控系統人員對計算機終端進行了更新,數據記錄方式也實現了更新換代。"神六"制定了在軌運行時的150餘種故障模式和對策,如果故障嚴重,飛船在每一圈都能應急返回。

首次進行空間實驗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待在返回艙內,沒有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這一次,兩名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實驗的內容和效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實驗實現質的飛躍。楊利偉乘坐"神五"飛行了60萬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約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飛行。飛行距離達325萬公里,費俊龍和聶海勝因此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人。

首次太空穿脫航天服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穿着艙內航天服,而這次兩名航天員第一次脫下艙內航天服到軌道艙活動。航天服實際上不僅僅是服裝,更是載人航天的個體防護保障系統。這次使用的航天服與上次楊利偉穿的一樣,只不過楊利偉沒有脫過。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經過訓練,他們都能在兩三分鐘內完成穿脫。"神五"飛行的21個小時裡,楊利偉只吃了小月餅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礦泉水,而這次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熱飯熱菜。中國人喜歡吃熱餐,長時間飛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熱裝置,所以這次航天食品專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食品加熱裝置,能在30分鐘裡加熱食物。

首次全面啟動環控生保系統

"神六"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通過110多項技術改進,這艘飛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着陸緩衝功能,不僅保護了航天員,還能讓航天員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與"神五"着陸場系統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六"飛行任務首次全面啟用了位於酒泉附近的副着陸場。由於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還無法對多天內的氣象變化進行精確預報。因此,在選擇飛船着陸時間時,無法保證主着陸場的氣象條件適合降落。副着陸場與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陸場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氣象備份的作用。在"神六"發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組織了強大的陣容,首次直播了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

聶海勝
8249c1780cfc04188420085cea1b5739 t011c8139ee756b925b.jpg

  

太空授課

2013年6月20日,進行太空授課,在遠離地面300多千米的一號實驗艙里,宇航員們成功地為千千萬萬的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太空課,在40多分鐘的時間內,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宇宙的奇妙。指令長聶海勝當起了「助教」,負責配合「主講」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是這次授課任務的攝像師。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 變胖猜想

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演示了如何在太空中測量航天員的質量,以「助教」身份出現的聶海勝親自上陣示範。最終太空上的質量測量儀器顯示,聶海勝的質量是74公斤。公開資料顯示,聶海勝體重多年一直保持67公斤。為什麼聶海勝胖了7公斤?引發公眾猜想。 1 測量儀出現誤差?

記者注意到,實驗裝置是機械彈簧機構和高科技的光柵測速系統的組合體,會不會是彈簧回彈過程中出現較大誤差?抑或兩個系統間的配合出現問題?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解釋說,儀器產生大的誤差的可能性非常小。用此方法測量物體質量,在地球上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製作這樣的測量儀器,在地面環境很容易實現校正,因此,升入太空後,出現「跑偏」的可能性不大。 2 航天員太空浮腫?

神九於2012年6月16日發射,升空後24小時,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宇航員的面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浮腫。在電視畫面中,航天員都感覺胖胖的,是不是因為出現水腫導致聶海勝體重增加?

專家解釋,由於失重,心血管功能紊亂,體液上涌,胸部和頭部體液充盈,給感受器官一種虛假的信號:體液過量。內分泌系統便自動對身體進行調節,將部分體液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雖然出現表面上的浮腫,但是航天員體重卻在下降。 3 航天食品太豐盛?

在這次飛行中,根據三位航天員的不同口味,專家們專門制定了個性化食譜,除了種類繁多的魚、肉類罐頭、麵包等,還有中式菜品,如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燒雞腿等,同時又新增了新鮮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種太空食品。

是不是因為神舟十號航天員伙食大為改善,聶海勝沒管住嘴?

專家表示,失重會導致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味覺失調,食慾不佳,進食量減少,實際攝入的熱量要比推薦值少20%。

其次是肌肉萎縮。我們正常人一年骨丟失0.5%-1%,而航天員一個月就會丟失1%-3%。同時失重使人肌肉萎縮,骨軟肌瘦導致體重下降。此外,在失重狀態下的運動看上去容易,但研究結果證明,宇航員在太空中工作時消耗的體力,與在地面上消耗的相當,因此可以排除聶海勝「好吃懶做」導致發胖。 4 航天工作服太重?

航天員服裝主要有四類,包括艙外航天服、艙內航天服、空間運動服、航天工作服。艙外航天服重量約200公斤左右,艙內航天服重量大約是10公斤左右。空間運動服與地面運動服並無差別。本次太空授課時,航天員穿的就是藍色航天工作服。儘管航天工作服具體資料尚未公布,但從此前媒體報道中得知,「航天工作服是長衣長褲,但是比起艙內航天服要輕便得多。」因此,它也不可能成為聶海勝體重發生劇烈變化的原因。 5 秘密藏在衣兜里?

從太空授課公開的視頻來看,聶海勝的航天工作服上至少有4個大兜。在太空授課中的最後一個實驗,聶海勝在回收實驗用具的時候,拿出吸附紙將水球吸附後放進了褲子上的大兜里。儘管在整個直播過程中,記者沒有看到聶海勝從工作服上的衣兜里掏出實驗用具的動作,但是,他身上的那些大兜,始終看起來鼓鼓的,裡面裝了些什麼?是否有質量很大的物體呢?待航天員凱旋之後,謎底才能揭曉。

官方回應

鄧一兵:第二,關於航天員聶海勝的體重問題。我們也注意到了網上對這個問題的質疑。聶海勝參加神十任務發射出征的當天進行了體檢,體檢是空腹淨重72公斤,網上說的67公斤是聶海勝2005年參加神六任務時的體重,到現在已經有八年了,他的年齡也從41歲到了49歲。按照中年人群的體重增長規律,體重增長5公斤是符合正常規律的,而且他72公斤的體重也是符合我們發射要求的。

鄧一兵:在太空授課的過程中,聶海勝用質測儀測量質量的時候,他當時穿着艙內的工作服、內衣、艙內工作襪,還有艙內用鞋,這些重量統計起來大約是1.89公斤。所以綜合上面這些信息,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是基本相符的。謝謝。[4]

聶海勝
Ca7032adb71b2e171036319dbc3ee119 11190626125.jpg

  

人物評價

聶海勝是湖北棗陽人,2005年曾成功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10日下午,中新社記者趕到棗陽市楊壋鎮聶海勝家中時,這裡早已聚滿了人。在聶家客廳,當地幹部正在認真布置會場:懸掛五星紅旗以及聶海勝飛行照片。棗陽市以及楊壋鎮將於11日下午在此集中觀看神舟十號發射直播。

聶家位於楊壋鎮明星路上,是一座新修不久的兩層小樓。走進客廳,只見正面牆上掛着「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牌匾下,是聶海勝母親的遺像。 弟弟聶新勝出生於1979年。由於父親去世較早,幾個姐姐出嫁,照顧母親的責任一直落在聶新勝身上。他說,由於哥哥太忙,從不敢打擾他,擔心影響他。

「他盡忠,我盡孝,我在家裡照顧好母親,讓哥哥能夠安心工作就是我最應該做的事情。」聶新勝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哥哥也是這樣。」

「我們很少去北京,即使結婚後也沒有去。兒子一歲多時,哥哥回來看過一次。」聶新勝說,哥哥很少回來,即使回來也基本是因為公事。

聶新勝現在棗陽一中後勤部門做水電工。聶新勝表示說:「哥哥和我從不談他的工作,更不會告訴我神舟十號何時發射,我是從網上才知道的。」聶新勝說,希望哥哥再次和戰友一起,圓滿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作為「航天英雄之家」,聶家牆上掛滿了聶海勝照片。由於受英雄航天員聶海勝影響,聶新勝年僅4歲的兒子取名為「聶天揚」。

聶海勝於1964年出生於楊壋鎮樊莊村聶莊。村主任聶經玖曾是其兒時夥伴。聶經玖說兒時他們經常一起玩耍,印象中聶海勝記憶力好,成績總是班上前幾名。

聶經玖說,聶海勝在聶莊生活了10多年。全村現有70多戶人家,大家都以聶海勝為榮,衷心祝福海勝能圓滿完成任務、順利返航。

聶海勝將再次「飛天」的消息傳到母校棗陽一中,全校師生歡欣鼓舞。「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航天員!」該校高一(18)班學生徐建爽說。

聶海勝
3f580b7c37d64da8d1135db1a2522faf Img226916727.jpg

  

榮譽紀錄

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妥善處理突發事故,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 2010年10月31日 入選《2010首屆王順利百年中國人物榜》聶海勝2005年與費俊龍一起當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誰能讓全世界1/5的心靈隨着他們的節奏跳動五天五夜,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們出征蒼穹,畫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們是中國航天的黃金一代。[5]

相關視頻

航天員聶海勝出艙 130626
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只上一次太空, 為何聶海勝2次景海鵬4次? 13062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