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吳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吳令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吳令某公[1],忘其姓字。剛介有聲[2]。吳俗最重城隍之神[3],木肖之[4],衣以錦,藏機如生[5]。值神壽節,則居民斂資為會,輦游通衢;建諸 旗幢[6],雜鹵簿[7],森森部列[8],鼓吹行且作,闐闐咽咽然[9],一道相 屬也[10]。習以為俗,歲無敢懈。公出,適相值,止而問之。居民以告。又 桔知所費頗奢。公怒,指神而責之曰:「城隍實主一邑。如冥頑無靈[11], 則淫昏之鬼,無足奉事;共有靈,則物力宜惜,何得以無益之費,耗民脂膏[12]?」言已,曳神於地,答之二十。

從此習俗頓革。公清正無私, 惟少年好戲。居年余,偶於廨中梯檐探雀鷇[13],失足而墮,折股,尋卒。人 聞城隍祠中,公大聲喧怒,似與神爭,數日不止。吳人不忘公德,群集祝而 解之,別建一祠詞公,聲乃息。祠亦以城隍名,春秋祀之,較故神尤著。吳 至今有二城隍雲。

翻譯

吳縣有位縣令,忘了他叫什麼名字,為人剛毅梗直。吳縣民俗最敬重城隍神,當地人用木頭雕成神像,再披上錦製衣服,把神像打扮得栩栩如生。每到城隍神的誕辰,居民們都要斂資做神會,用華麗的車子拉着神像,在大街遊行;打着五顏六色的旗幟和各種各樣的儀仗,排着整整齊齊的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嗚嗚哇哇,跟着看熱鬧盼人擠滿了大街小巷。時間長了,做神會成了風俗習慣,每年都不敢稍有懈怠。

有一次,這位縣令外出,正好碰上做神會。便命遊行的隊伍停下,詢問究竟,人們告訴了他。縣令又得知做神會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禁大怒,指着神像斥責說:「你是主管一個縣的城隍神,如果冥頑不靈,就是糊塗昏庸的鬼,不值得人們供奉你;如你有靈,就應該知道愛惜民力,怎麼拿這些無益的花費,來耗費民脂民膏呢!」罵完,命人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從此才破除了這個舊習。

縣令為官清正無私,只是年紀輕輕,很貪玩。一年多後,有一次他偶然在官衙中上梯子掏屋檐下的鳥窩,失足掉了下來,摔斷了大腿,不久就死了。人們聽到城隍廟中傳出縣令憤怒的吵嚷聲,似乎在和城隍神爭執,連續幾天也沒停止。吳縣的人不忘記縣令的恩德,聚集到城隍廟裡為他們調解。又另建了一個祠堂,供奉縣令,爭執聲才消失了。縣令的祠堂也稱城隍廟,春秋按時祭祀,較原來的城隍神更加靈驗。吳縣至今還有兩個城隍。

注釋

[1] 吳令:吳縣縣令。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2] 剛介有聲:剛直耿介有政聲。 [3]城隍之神:守護城池之神。詳見《考城隍》注。 [4] 木肖之,用木頭雕刻成它的肖像。 [5] 衣以錦,藏機如生:此據山東省博物館本,原作「錦藏機如生」。 [6] 幢:古時直幅之旗,多用於儀仗。 [7] 鹵簿:官員儀仗。詳前《陸判》注。 [8] 森森部列:密密地分布排 列。森森,繁密貌。 [9] 闐闐咽咽(yuān yuān 冤冤):調鼓樂聲。《詩•小雅•采「芑》:「振旅闐闐。」朱熹註:「闐闐,亦鼓聲也。」《詩•魯頌•有》:「鼓咽 咽。」 [10]相屬(zhǔ主):相連。 [11]冥頑:愚鈍無知。 [12]民脂膏:民脂民膏,喻指人民的財物。 [13]雀鷇(kòu 扣,又讀 gòu 夠):幼雀。鷇,待母鳥哺良伯雛鳥。

賞析

本篇寫吳公對城隍廟神之譴責,其實神無辜者,神在人心之中,靡費錢財,非神欲之,愚民無知,或者被騙,不學無術之故也。

吳公的邏輯推理是:若神無靈,人們花費人力物力奉事毫無意義,若神有靈,則理應愛惜民脂民膏,豈能歡喜百姓浪費財物?吳公鞭笞神主,理直氣壯,以至於移風易俗,極有益於民生。 後文寫吳公之死則顯然有神異色彩,又死後亦為神,都是本地人民心理意識之產物。[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