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小官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小官人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太史某公[1],忘其姓氏。晝臥齋中,忽有小鹵簿[2],出自堂陬[3]。馬 大如蛙,人細於指[4]。小儀仗以數十隊;一官冠皂紗,着繡[5],乘肩輿[6], 紛紛出門而去。公心異之,竊疑睡眠之訛。頓見一小人,返入舍,攜一氈包,大如拳,竟造床下[7]。白言[8]:「家主人有不腆之儀[9],敬獻太史。」言 已,對立[10],即又不陳其物[11]。少間,又自笑曰:「戔戔微物[12],想太史 亦無所用,不如即賜小人。」太史頷之[13]。欣然攜之而去。後不復見。惜 太史中餒[14],不曾詰所自來[15]。

翻譯

某太史,忘了他的姓名。一天,他白天躺在書房裡,忽然,一個小儀仗隊,從屋子一角走出。馬大如青蛙,人細如手指。小小的儀仗隊由數十人組成。一個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繡花袍,坐在二人抬的轎上,紛紛出門而去。太史心中覺得奇怪,懷疑自己睡眼朦朧看花了眼。可接着又見一小人,返回屋來,手裡攜着個拳頭大小的包,一直走到床下,自己介紹說:「我家主人備有薄禮,敬獻太史。」說完,對着太史站着,卻不去打開包拿出東西。

稍待了一會,又自己笑着說:「小小禮物,想太史也沒什麼用,不如送給小人。」太史點了點頭,小人高興地攜着包走了。以後再沒見過他。可惜太史當時心裡有點害怕,也不曾問小人是從哪裡來的。

注釋

[1]太史:官名。夏、商、周為史官及歷官之長。後歷代職掌有所不同, 一般為對史宮的尊稱。明、清由翰林院兼領史館事,因亦稱翰林為太史。 [2]鹵簿:舊時官員儀仗。詳見《陸判注》。 [3]堂陬(zōu):堂隅,廳堂的一角。堂,此指書齋。 [4]於:比。 [5]繡:古代禮服。借作「黻」,古代禮服上繡的黑青相間的「形花紋」。 [6]肩輿:轎子。 [7]造:至。 [8]白:稟白。稟告,陳述。 [9]不腆(tiǎn)之儀:猶言薄禮。腆,豐厚。儀,禮物。 [10]對立: 在對面站着。 [11]陳:陳列。 [12]戔戔(jiān jiān):微少貌。 [13]頷(hàn)之:點頭表示同意。頷,下巴。此處名詞用於動詞,點頭。 [14]中餒:氣餒;害怕。中,內心。餒,喪氣。 [15]詰所自來:指詢問小官人的來由原委。

賞析

《小官人》描寫亦是自然界的神秘現象,許多動物界的動物世界,亦有組織聯繫,官位品級,儀仗轎馬之類,不過具體而微,人類個體生命罕見之而已。此種自然現象在人類意識世界中變化幻象,即成為蒲松齡筆下之「小官人」形象。[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