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江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江中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王聖俞南遊(1),泊舟江心。既寢,視月明如練(2),未能寐,使童僕為之按摩(3)。忽聞舟頂如小兒行,踏蘆席作響,遠自舟尾來,漸近艙戶。慮為盜,急起問童。童亦聞之。問答間,見一人伏舟頂上,垂首窺艙內。大愕,按劍呼諸仆(4),一舟俱醒。告以所見。或疑錯誤。俄響聲又作。群起四顧,渺然無人(5),惟疎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眾坐舟中,旋見青火如燈狀,突出水面,隨水浮游;漸近舡(6),則火頓滅。

即有黑人驟起,屹立水上(7),以手攀舟而行。眾噪曰:「必此物也!」欲射之。方開弓,則遽伏水中,不可見矣。問舟人。舟人曰:「此古戰場,鬼時出沒,其無足怪。」

翻譯

王聖俞南遊,一夜船停在江心。睡下後,見江中明月如練,他睡不着,便讓童僕為他按摩。忽聽船頂上蘆席發出聲響,像小孩走路的聲音,從船尾過來,漸漸接近船艙門口。王聖俞懷疑是盜賊,急忙起來詢問童僕,童僕也聽見有動靜。二人一問一答間,見一個人伏在船頂上,垂下頭來往艙里窺視。王聖俞很驚愕,拔劍呼叫僕人們,一船人都醒了。王聖俞講了剛才看見的情形,有人懷疑他看花了眼。一會兒,腳步聲又響了起來,眾人四下里尋視,渺無人影,只有疏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

眾人正坐在船上,忽見一朵燈籠狀的青色火苗冒出水面,隨波飄遊。漸漸靠近船時,火一下子熄滅了,卻有一個黑人驟然冒出,屹立在江面上,用手攀着船走着。眾人鼓譟吶喊,說:「一定是這個東西了!」想用箭射它。剛要開弓,黑人忽然鑽進水中,看不見了。眾人詢問船家,船家說:「這裡是古戰場,鬼時常出沒,沒什麼奇怪的。」

注釋

(1)王聖俞:《蒲松齡集•聊齋文集》七,有《六月為沈德甫與王聖俞書》,稱其為「琅琊望族」,知為山東諸城一帶人。其他待考。 (2)如練:月光灑瀉,如匹練垂天。練,白色熟絹。 (3)按摩:中醫療法之一種,可治療疾病、解除疲勞、幫助入睡。 (4)按劍:手撫劍靶,準備自衛的警戒動作。 (5)渺然:水天遠闊的樣子。渺,遠貌。又通「淼」。 (6)舡(xiāng香):船。《廣雅•釋水》:「舡,舟也。」 (7)屹(yì義)立:矗立不動。

賞析

《江中》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本篇寫王聖俞泊舟江心所見怪異之事,按照舟人的說法,這裡是古戰場,鬼時常出沒,所見怪異之事都是水鬼所為。自然界現象複雜無窮,神秘莫測者即以鬼解之,人們常說有鬼是也。[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