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湯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湯公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湯公名聘,辛丑進士。抱病彌留。忽覺下部熱氣,漸升而上:至 股,則足死;至腹,則股又死;至心,心之死最難。凡自童稚以及瑣屑久忘 之事,都隨心血來,一一潮過。如一善,則心中清淨寧帖;一惡,則 懊憹煩燥,似油沸鼎中,其難堪之狀,口不能肖似之。猶憶七八歲時,曾探 雀雛而斃之,只此一事,心頭熱血潮湧,食頃方過。宜待平生所為,一一潮 盡,乃覺熱氣縷縷然,穿喉入腦,自頂顛出,騰上如炊,逾數十刻期,魂 乃離竅,忘軀殼矣。

而渺渺無歸,漂泊郊路間。一巨人來,高几盈尋,掇拾之,納諸 袖中。入袖,則疊肩壓股,其人甚伙,薅腦悶氣,殆不可過。公頓思惟 佛能解厄,因宣佛號,才三四聲,飄墮袖外。巨人復納之。三納三墮, 巨人乃去之。公獨立徨,未知何往之善。憶佛在西土,乃遂西。無何,見路 側一僧趺坐,趨拜問途。僧曰:「凡士子生死錄,文昌及孔聖司之,必兩處銷名,乃可他適。」公問其居,僧示以途,奔赴。

無幾,至聖廟,見宣聖南面坐。拜禱如前。宣聖言:「名籍之落, 仍得帝君。」因指以路。公又趨之。見一殿閣,如王者居。俯身入,果有神 人,如世所傳帝君像。伏祝之。帝君檢名曰:「汝心誠正,宜復有生理。但 皮囊腐矣,非菩薩莫能為力。」因指示令急往。公從其教。俄見茂 林修竹,殿宇華好。入,見螺髻莊嚴,金容滿月;瓶浸楊柳,翠碧 垂煙。公肅然稽首,拜述帝君言。菩薩難之。公哀禱不已。旁有尊者白言:「菩薩施大法力,撮土可以為肉,折柳可以為骨。」菩薩即如所請,手斷柳 枝,傾瓶中水,合淨土為泥,拍附公體。使童子攜送靈所,推而合之。棺中 呻動,霍然病已。家人駭然集,扶而出之,計氣絕已斷七矣。

翻譯

湯聘是辛丑年的進士。他生病快要死去的時候,忽然覺得下部有一股熱氣,漸漸向上升,到了腿部,腳就死去,沒有了知覺;到了肚子,腿就死了;到了心部,心最難死。這時,湯公覺得凡是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和早已經忘了的瑣事,現在都潮水般在心頭一一浮現。如果是一件好事,心中就覺得清靜;如果是做了一件壞事,心中就覺得懊惱煩躁,像油燒開了鍋,難受得無法形容。還回憶起七八歲時,曾因掏鳥窩而打死過小麻雀,這件事使他心頭熱血翻滾,一頓飯的工夫才過去。這樣直到把平生所作所為翻騰完了,才覺得那股熱氣一縷一縷穿過喉嚨進入腦子,自頭頂穿出,騰空而起,像炊煙一般裊裊升向天空。過了幾個時辰,魂才脫離軀體而去,自己忘了自己的身子,只感到渺渺茫茫無有歸宿,一直飄到郊外的路上。忽然來了一個巨人,高几十丈,低頭把他拾起來,放進了袖筒里。湯公進了袖筒,直覺裡邊人擠人,煩熱悶氣,難受極了。忽然他想起佛能解除危難,便在袖裡呼叫佛號,才叫了三四聲,一下就飄出袖外。巨人就又把他拾進袖裡。如此拾了三次,巨人便不再拾他了。 湯公獨自一人彷徨路邊,一時不知向哪裡去。又一想,佛在西天,還是向西吧!走了不多時,見路邊有一個和尚坐在那裡,便向前施禮問路。和尚對他說:「凡是文官的生死冊,都由文昌、孔聖人管着,你必須到兩處銷了名,才能到別處去。」湯公又問他們的住處,和尚指了路,湯公就順路走去。 不一會兒走到聖廟,見孔聖人朝南坐着,湯公趕快上前跪拜,說明來意。孔聖人說:「你要銷名,還得去找帝君。」告訴他去路。湯公就又走。見前面有一宮殿,像是君王住的地方,便俯下身子進去。宮殿上坐着一個神人,像世上傳說的帝君模樣。湯公向前跪下祈禱。帝君詳細查看名冊,對湯公說:「你有一顆誠懇正直的心,還可以再活幾年。但你屍骨已經腐爛,找菩薩才能使你還魂。」於是叫他趕快去找菩薩。 湯公又按帝君指的路往前走。走到一個地方,見有茂盛的樹林,碧綠的修竹,華麗的殿堂。湯公走進大殿,但見正面坐着菩薩,高髻端莊,金光滿面。玉瓶里插着楊柳枝。依依低垂,蔥翠如煙。湯公肅然叩頭,稟告帝君之意。菩薩聽了,面帶難色。湯公又不斷叩頭,苦苦哀求。菩薩旁邊一位尊者建議說:「請菩薩施大法力,撮土作肉,折柳為骨。」菩薩同意,隨即折了一柳枝,又從瓶中倒出一點淨水,用淨水和成泥,把泥拍附在湯公身上,令仙童把他送回,推着與他的屍體合為一體。於是就聽到湯公的棺材中有呻吟聲,家人驚訝地聚過來,把湯公攙扶出來,他病已痊癒。計算了一下時間,湯公死去已經七天了。

注釋

(1)湯公名聘:光緒九年《溧水縣誌》九:湯聘,祖籍江寧縣,隸籍溧水 縣人。順治十四年丁酉舉人,十八年辛丑進士,曾官平山縣知縣。馮鎮巒評 此篇謂:湯聘死而復生,系順治十一年甲午就試省城時事,其獲觀音救助則 因「見色不淫」。(所據《丹桂籍注》當系登科記之類科第名錄,今未寓目。) 而首句下馮評又云:「湯公字稼堂,仁和人」,則顯指中乾隆元年恩科,仁 和籍,官至湖北巡撫之別一湯聘,為蒲松齡所未及知聞者。馮氏於兩處評語 內偶將二人混為一人,易致讀者誤會,故附辨之。 (2)彌留:病重將死。 (3)瑣屑:瑣細。 (4)寧帖:寧靜安適。 (5)懊憹(nāo 孬):煩悶,鬱悶。 (6)數十刻期:過了幾十刻的時間。刻是古代刻在銅漏上的計時單位,一 晝夜共一百刻。 (7)離竅:猶言離體。 (8)渺渺無歸:神魂遠馳,無所歸托。渺渺,遠貌。《管子•內業》:「渺 渺乎如窮無極。」 (9)尋:古代長度單位。《詩•魯頌•悶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 註:「八尺曰尋。」 (10)薅(hāo 蒿)惱:煩惱,不快。 (11)宣佛號:高誦佛的名號,如「阿彌陀佛」之類。 (12)文昌:文昌帝君,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按:文昌,本星 名,亦稱文曲星、文星,古代星相家認為它是吉星,主大貴。宋、元道士假 托梓潼神降生,作《清河內傳》,稱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 元仁宗延三年(1316)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遂將梓潼神 與文昌星合二為一:成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 (13)宣聖:孔子。孔子自漢以來被歷代封建王朝尊奉為聖人。宣,是他 的諡;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後代又曾被諡為宣父、文宣 王等。 (14)皮囊:相對於靈魂而言,指軀體。 (15)菩薩:此指觀世音菩薩。 (16)螺髻:盤成螺旋狀的高髻。 (17)金容滿月:形容菩薩面容豐滿而有光彩。梁簡文帝《惟衛佛像銘》:「灼灼金容,巍巍滿月。」 (18)尊者:梵文「阿梨耶」的意譯,也譯「聖者」,指德、智兼備的僧 人。 (19)霍然病已:《文選》枚乘《七發》:「然汗出,霍然病已。」李善 註:「霍,疾貌。」 (20)斷七:舊時人死後,滿七七四十九天,招僧道誦經,稱斷七。一「七」 為七天。[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