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歐斯德珊聖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歐斯德珊聖殿
圖片來自gourmetaly

聖歐斯德珊聖殿(Sant'Eustachio)是羅馬的羅馬天主教領銜堂區宗座聖殿,得名於致命聖人聖歐斯德珊。它位於聖尤斯塔基奧區的聖尤斯塔基奧街,萬神廟和via della Rotonda以西一個街區,聖依華堂和Via della Dogana Vecchia以東一個街區。

歷史

該堂建於公元8世紀,甚至可能更早。該堂在教宗額我略二世(715-731)在任末期,該堂稱為「diaconia」(幫助窮人和病人的中心)。在一些可追溯到10世紀和11世紀的文獻中提到,這個教堂的地點被稱為「in platana」(在梧桐樹之間),指的是種植在歐斯德珊花園中的樹。皇帝康斯坦丁一世曾在同一地點建立了一個經堂。這座教堂被稱為"ad Pantheon in regione nona e iuxta templum Agrippae"(在第九區的萬神殿和阿格里帕神廟旁)。

教堂修復了(包括增加一個新的鐘樓)。 12世紀末,雷定三世在位期間(1191-1198),將殉道者的聖髑存放在該堂。在16世紀,它是一個受歡迎的祈禱聖斐理伯內利的場所。在17和18世紀,它幾乎完全重建(只有鐘樓是舊建築),採用巴洛克風格設計。這個作品由幾位建築師完成:Cesare Corvara和Giovanni Battista Contini(1641-1723),他們增加了小堂和門廊,Antonio Canevari(1681-1750),尼古拉·薩爾維(1697-1751)。最後,從1728年開始,Giovanni Domenico Navone。新的青銅和多彩大理石正祭台,由尼古拉·薩爾維在1739年添加。1749年,費迪南多·夫加又添加了華蓋。唱經樓和祭衣間由Canevari設計,由Giovanni Moscati建造。

1918年,該堂升格為宗座聖殿[1]

立面

立面是由建築師Cesare Corvara設計。它由兩部分組成,上部豎立。頂部由四個壁柱分隔, 每側有一個大的渦形花樣。中間是一個帶有弧形檐口的大窗戶,兩側各有一個裝飾有貝殼的壁龕。頂部是一個三角形山花,中間有一個圓窗,周圍是棕樹枝,上面是一頂皇冠。在山形牆頂部有一個鹿頭,鹿角之間有一個十字架 (由雕塑家Paolo Morelli完成(†1719),參考聖歐斯德珊的傳說。

由Gian Battista Contini製作的鐵門靠近門廊。

方形羅馬式鐘樓位於教堂左側的背面。建造開始於1196年, 教宗雷定三世在位期間。頂部可以追溯到12世紀末,而基礎更老一些,可以追溯到1090年。

內部

內部為十字平面,只有一個中殿巴洛克建築風格,由建築師Cesare Corvara和安東尼奧·卡內瓦里設計。中殿的兩側各有三根放置在寬底座上的壁柱。壁柱飾以刻凹槽的白色大理石,並覆蓋以柱頭

肋拱頂飾以花和葉子,其上覆蓋圓頂,中央有聖靈的象徵。

正祭台由內里·科西尼樞機委託建築師尼古拉·薩爾維設計,用大理石和鍍金金屬製成,優雅而精緻。祭壇的頂部有一昂貴的法國紅斑岩古瓮,裡面藏有聖歐斯德珊的聖髑。祭壇畫由弗朗西斯科·費迪南迪(1679-1740)繪製於1727年,又名"l'Imperiali",描繪聖歐斯德珊及其家人在公元118年,在公牛的青銅雕像中被燒死而殉難。正祭台上方的鍍金木製祭壇華蓋(大約1746年)出自費迪南多·夫加(1699-1781)之手。

教堂的後部幾乎完全被約翰·康拉德·威勒於1767年製作的管風琴所覆蓋。其鍍金的欄杆為洛可可風格,由Bernardino Mammucari, Francesco Michetti 和 Carlo Pacilli製作。在風琴上方有一個玻璃窗,描繪抹大拉的馬利亞,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由加布里埃爾和路易斯·蓋斯塔·迪·托洛薩完成。

講道壇用多色大理石製成,可追溯到1937年。

參考文獻

  1. GCatholic.org. Basilicas in Italy. [201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