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草綱目
來自網絡的圖片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出自本草綱目第一卷。[1]本草綱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余。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 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肝圖 《難經》說,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附着於脊之第九椎下。《素問·靈蘭秘典論》喻之為將軍之官,謀慮出於此。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癲疝,女人小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

瀉子:甘草。

行氣:香附、芎藭、瞿麥、牽牛、青橘皮。

行血:紅花、鱉甲、桃仁、莪茂、京三棱、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蘇木、牡丹皮。

鎮驚:雄黃、金薄、鐵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薄、鉛丹、龍骨、石決明。

搜風:羌活、荊芥、薄荷、槐子、蔓荊子、白花蛇、獨活、防風、皂莢、烏頭、白附子、僵蠶、蟬蛻。

不足補之

補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黃、苦參、萆薢、阿膠、菟絲子。

補血:當歸、牛膝、續斷、白芍藥、血竭、沒藥、芎藭。

心圖 《難經》說,心重十二兩,附着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素問·靈蘭秘典論》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於此。

脾圖 《難經》說,脾重二斤三兩,寬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有裹血溫五臟之功,主收藏。《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於此。

肺圖 《難經》說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

補氣:天麻、柏子仁、白朮、菊花、細辛、密蒙花、決明、谷精草、生薑。

本熱寒之

瀉木:芍藥、烏梅、澤瀉。

瀉火:黃連、龍膽草、黃芩、苦茶、豬膽。

攻里:大黃。

標熱發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黃。

心 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瘛,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自汗,諸痛癢瘡瘍。

標病:肌熱畏寒戰慄,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實瀉之

瀉子:黃連、大黃。

行氣:甘草、人參、赤茯苓、木通、黃檗。

行血:丹參、牡丹、生地黃、玄參。

鎮驚:硃砂、牛黃、紫石英。

神虛補之

補母:細辛、烏梅、酸棗仁、生薑、陳皮。

氣:桂心、澤瀉、白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

血:當歸、乳香、熟地黃、沒藥。

本熱寒之

瀉火:黃芩、竹葉、麥門冬、芒硝、炒鹽。

涼血:地黃、梔子、天竺黃。

標熱發之

散火:甘草、獨活、麻黃、柴胡、龍腦。脾 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標病:身體朐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

土實瀉之

瀉子:訶子、防風、桑白皮、葶藶。

吐:豆豉、梔子、蘿蔔子、常山、瓜蒂、鬱金、薤汁、藜蘆、苦參、赤小豆鹽湯、苦茶。

下:大黃、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續隨子、芫花。

土虛補之

補母:桂心、茯苓。

氣:人參、黃芪、升麻、葛根、甘草、陳橘皮、藿香、葳蕤、縮砂仁、木香、扁豆。

本濕除之

燥中宮:白朮、蒼朮、橘皮、半夏、吳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潔淨府:木通、赤茯苓、豬苓、藿香。

標濕滲之

開鬼門:葛根、蒼朮、麻黃、獨活。

肺 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憤郁,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臥,小便頻而欠,遺失不禁。

標病:洒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

氣實則瀉之

瀉子: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

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瀉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訶子。

通滯:枳殼、薄荷、干生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桔梗、紫蘇梗。

氣虛則補之

補母:甘草、人參、升麻、黃芪、山藥。

潤燥:蛤蚧、阿膠、麥門冬、貝母、百合、天花粉、天門冬。

斂肺:烏梅、粟殼、五味子、芍藥、五倍子。

本熱則清之清金:黃芩、知母、麥門冬、梔子、沙參、紫苑、天門冬。

本寒則溫之

溫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縮砂、糯米、百部。

標寒則散之解表:麻黃、蔥白、紫蘇。

腎 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臍腫寒,少腹滿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穢,小便澄徹清冷不禁,消渴引飲。

標病:發熱不惡熱,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後廉痛。

水強則瀉之

瀉子:大戟、牽牛。

瀉腑:澤瀉、豬苓、車前子、防己、茯苓。

水弱則補之

補母:人參、山藥。

氣:知母、玄參、補骨脂、砂仁、苦參。

血:黃檗、枸杞、熟地黃、鎖陽、肉蓯蓉、山茱萸、阿膠、五味子。

腎圖 《難經》中說,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狀如石卵。附着於脊之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半。《素問·靈蘭秘典論》喻之為作強之宮,伎巧出於此。)

膽圖 膽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素問·靈蘭秘典論》喻之為中正之官,決斷出於此。

本熱則攻之

下:傷寒少陰證,口燥咽干,大承氣湯。

本寒則溫之

溫里:附子、乾薑、官桂、蜀椒、白朮。

標寒則解之

解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

標熱則涼之

清熱:玄參、連翹、甘草、豬膚。

命門 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

本病:前後癃閉,氣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濁,溺血,崩中帶漏。

火強則瀉之

瀉相火:黃檗、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黃、茯苓、玄參、寒水石。

火弱則補之

益陽: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紙、沉香、川烏頭、硫黃、天雄、烏藥、陽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當歸、蛤蚧、覆盆。

精脫則固之澀滑:牡蠣、芡實、金櫻子、五味子、遠志、山茱萸、蛤粉。

三焦 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諸熱引起的暴病、暴死,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諸血溢血泄,諸氣逆衝上,諸瘡瘍痘疹瘤核。

上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出汗。中熱則善飢而瘦,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格不通,霍亂吐利。下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渾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下痢。

胃圖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完全張開可盛夠兩斗水。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之。

上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後引痛,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反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惡寒戰慄,如喪神守,耳鳴耳聾,嗌腫喉痹,諸病跗腫,疼酸驚駭,手小指、無名指不用。

實火則瀉之

汗: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滄鹽、齏汁。

下:大黃、芒硝。

虛火則補之

上:人參、天雄、桂心。

木香、草果。

下:附子、桂心、硫黃、人參、沉香、烏藥、破故紙。

本熱則寒之

上:黃芩、連翹、梔子、知母、玄參、石膏、生地黃。

中:黃連、連翹、生苄、石膏。

下:黃檗、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標熱則散之

解表:柴胡、細辛、荊芥、羌活、葛根、石膏。

膽 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髒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嘔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將捕狀,目昏不眠。

標病:寒熱往來,瘧疾,胸脅痛,頭額痛,耳痛鳴聾,結核,足小指、次指不用。

實火則瀉之

瀉膽:龍膽、牛膽、豬膽、生蕤仁、生酸棗仁、黃連、苦茶。

虛火則補之

溫膽:人參、細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棗仁、當歸、地黃。

本熱則平之

降火:黃芩、黃連、芍藥、連翹、甘草。

鎮驚:黑鉛、水銀。

標熱則和之

大腸圖 《難經》說,大腸重二斤十二兩。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

和解:柴胡、芍藥、黃芩、半夏、甘草。

胃 屬土,主容受,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飢,不消食,傷飲食,胃管當心痛,支兩脅。

標病: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後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喎斜,鼻頭暗紅。

胃實則瀉之

濕熱:大黃、芒硝。

飲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硇砂、鬱金、三棱、輕粉。

胃虛則補之

濕熱: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橘皮、生薑。

寒濕:乾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參、黃芪。

本熱則寒之

降火:石膏、地黃、犀角、黃連。

膀胱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長寬各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素問·靈蘭秘典論》雲之為州都之官,津液藏於此。

標熱則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腸 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大便閉結,瀉痢下血,里急後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

標病:齒痛喉痹,頸腫口乾,咽中如核,目黃,手拇指、無名指痛,宿食發熱寒慄。

腸實則瀉之

熱:大黃、芒硝、桃花、牽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氣:枳殼、木香、橘皮、檳榔。

腸虛則補之

氣:皂莢。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黃、乳香、松子、當歸、肉蓯蓉。

濕:白朮、蒼朮、半夏、硫黃。

陷:升麻、葛根。

脫:龍骨、白堊、訶子、粟殼、烏梅、白礬、赤石脂、禹餘糧、石榴皮。

本熱則寒之

清熱:秦艽、槐角、地黃、黃芩。

本寒則溫之

溫里:乾薑、附子、肉豆蔻。

標熱則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腸 主分泌水谷,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便後血,小便短、閉、血、自利,小腸氣痛,宿食夜熱旦止。

標病:身熱惡寒,嗌痛頷腫,口糜耳聾。

實熱則瀉之

氣: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草。

血:地黃、蒲黃、赤茯苓、梔子、牡丹皮。

虛寒則補之

氣: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玄胡索。

本熱則寒之

降火:黃檗、黃芩、黃連、連翹、梔子。

標熱則散之

解肌:藁本、羌活、防風、蔓荊。

膀胱 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痛。

標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鼻窒,足小指不用。

實熱則瀉之

泄火:滑石、豬苓、澤瀉、茯苓。

下虛則補之熱:黃檗、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烏藥、山茱萸。

本熱則利之

降火:地黃、梔子、茵陳、黃檗、牡丹皮、地骨皮。

標寒則發之發

表:麻黃、桂枝、羌活、蒼朮、防己、黃芪、木賊。

第一卷 序列

書籍簡介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 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着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本草綱目-5000yan.com
  2. 本草綱目
  3.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官網 . 2003-09 . [2022-12-15]
  4. 本草綱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