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腺樣囊性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過去稱「圓柱瘤」,是淚腺惡性上皮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也是惡性度最高的,在淚腺上皮性腫瘤發生率中僅次於多形性腺瘤而居第2位。本病發展較迅速,早期即可出現局部蔓延或遠處轉移。常見臨床表現為眼球突出並向內下方移位,由於腫瘤浸潤血管、神經及骨組織和眼外肌所導致的疼痛、麻木、上瞼下垂和復視較多見,疼痛是主要臨床症狀。可觸及眶緣的粘連性腫塊,邊界不清,可有壓痛。由於其接近100%的復發率和死亡率而使臨床醫生望而生畏。現代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現已發現綜合治療有良好前景。 腺樣囊性癌是以惡性上皮細胞呈實體狀或條索狀分布為特徵。腫瘤呈梭形,灰白色實體腫塊,內部可有壞死,腫瘤表面有結節,無明顯包膜。鏡下由群集的細胞巢或條索狀腫瘤細胞構成,並可見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典型的篩狀結構。[1]

症狀體徵

臨床表現為發病較急,主要表現為顳上眶緣硬實固定腫塊,不規則生長,眼球向前下方突出及運動障礙。疾病早期即可有嚴重眶周及結膜水腫,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沿血管、神經和其他組織蔓延,早期侵犯神經及鄰近骨膜、骨壁,破壞骨質,故常有眼和頭部疼痛、局限壓痛、疼痛常位於眉弓及額顳區。疼痛是腺樣囊性癌的主要症狀。與其他淚腺腫瘤不同的是疼痛的發生率很高可達79%,自發痛和觸痛均存在,腫塊長到一定程度時影響眼球運動及視功能。晚期病變侵及眶上部引起上瞼下垂。部分患者臨床表現類似良性腫瘤,僅在影像檢查中發現有惡性腫瘤的徵象。但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徵很容易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還有少見腫瘤復發後蔓延至皮下和眶內。有良性淚腺腫瘤手術史如復發,合併疼痛可考慮腫瘤惡性變。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並無特殊性,和一般淚腺良性腫瘤類似,即病史較長,無痛。[2]

發病機制

腫瘤的發生源於機體正常細胞的惡性轉化,生物學行為發生改變,形成自主生長的新生物。與致瘤因素導致的細胞內遺傳物質的改變有關。

併發症

眼眶骨質破壞,向後侵犯可導致眶尖綜合徵。

病理病因

病因尚不明確。

疾病診斷

  1. 淚腺炎性假瘤:有時和腺樣囊性癌的臨床表類似,如眼瞼腫、眶外上方腫塊,疼痛,甚至CT顯示病變的形狀偶可呈扁平形。但炎性假瘤的眼瞼常有紅腫,且反覆發作,並對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另外淚腺的炎性假瘤B超多顯示病變內回聲缺乏,因此病變內回聲不均勻或呈塊狀。
  2. 其他淚腺上皮性腫瘤:因CT圖像上較特徵的形狀易於區別。
  3. 淚腺淋巴瘤:老年人易患淚腺淋巴瘤,病史也較長,無明顯疼痛,有時CT和MRI與淚腺惡性腫瘤類似,但超聲常顯示病變為低回聲或低反射。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 組織病理學改變:巨檢為無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伴出血、小囊性改變。光鏡下,柱狀基底樣細胞構成5種組織學圖像:
  2. 篩狀(瑞士餅樣),瘤細胞單層或雙層排列呈腺樣或篩網狀,腔內含嗜鹼性黏液,有纖維間隔形成小葉;
  3. 管狀,襯以多層上皮細胞的管樣結構;
  4. 實體型,又稱基底樣型,瘤細胞排列緊密,呈片狀或實體狀,其間有纖維組織間隔;
  5. 粉刺型,多層瘤細胞環繞,中央有壞死灶;
  6. 硬化型,在緻密玻璃樣變的間質中有被壓的細胞條索,同一腫瘤常存在不同圖像。本瘤常侵犯神經及血管。由於組織學中大多數病變含基底樣細胞巢,周圍常有硬化的基底膜樣物質環繞,形同圓柱狀,故往昔稱為圓柱瘤或圓柱瘤型腺癌。[3]

其他輔助檢查

  1. X線檢查:早期無特殊發現。晚期可見淚腺凹擴大及溶骨性骨破壞。
  2. 超聲檢查:B超顯示淚腺區占位病變,形狀為扁平形或梭形(腫物形狀對診斷淚腺惡性腫瘤非常重要),邊界清楚,內回聲不均,聲衰減中等,腫瘤後界不規則。A超顯示病變內反射高低不規則,衰減明顯(圖4)。Doppler掃描可顯示腫瘤內供血豐富。
  3. CT掃描:腺樣囊性癌的CT所見有較特殊的徵象。多表現為眶外上方高密度占位病變,形狀為扁平形、梭形或不規則形(有時類似外直肌增厚)。病變沿眶外壁向眶尖生長,具有明顯的增強現象。早期可無骨破壞。此種增長方式比較獨特,約占病例的80%以上。部分病變經眶上裂蔓延至顱內。晚期病變浸潤骨質引起骨破壞。有學者認為,早期骨破壞較少見是因為此癌常發生於年輕人,年輕患者的眶骨比起成年人來更易引起局部擴張而非骨破壞。少部分病例腫瘤內可有鈣化,這也是淚腺惡性腫瘤的特徵。有人曾分析了16例淚腺上皮性腫瘤的CT及X線,認為:約有73%的淚腺惡性腫瘤可用CT+X線進行正確診斷。其指征為:
  • 鄰近骨破壞,骨侵蝕;
  • 腫瘤內鈣化;
  • CT示腫瘤面積較大,蔓延至淚腺外或達眶尖。而且病變愈廣泛愈可能是惡性,病變不規則並向眶尖蔓延也可能是惡性腫瘤。

MRI

腫瘤在T1WI上呈中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或中高信號,增強明顯。腫瘤在MRI上範圍較廣泛,侵及骨質及周圍結構如顳窩、顱內等。腫瘤的出血壞死腔在T1WI上呈中高異質信號。由於骨質在MRI上無信號,尤其在T1WI上。如果腫瘤是中信號,骨質低信號時顯示欠佳,而T2WI上一般腫瘤信號偏高,此時仍呈低信號的骨破壞MRI可較好顯示。[4]

預後

由於腫瘤惡性程度高,易向鼻旁竇、顱內擴展或遠器官轉移,例如轉移至肺、肝等臟器,遠期治療效果較差,預後不良。其復發率和病死率也較高。宋國祥等報道腫瘤復發率為77.4%,陳耀真等報告病死率為44.4%。

用藥治療

既往淚腺腺樣囊性癌的手術復發率接近100%,近年來由於放射治療儀器的發展和手術方法的改進,此類腫瘤復發率明顯降低,5年治癒率明顯提高,但這仍是眼眶腫瘤中較難治療的疾病之一。手術入路採取前路開眶,如果腫瘤侵及眶尖部宜外側開眶全切腫瘤。腺樣囊性癌雖為惡性腫瘤,早期骨破壞較少,且腫瘤多有不完整的包膜,切除也不困難。但術後的放射治療非常重要,可能是術後防止腫瘤復發的主要手段。局部切除加上放射治療腫瘤仍復發者宜行眶內容切除。

由於病變高度惡性,易向周圍骨質、神經及軟組織浸潤生長,傾向是局部容易復發,手術不易徹底,復發率高。故臨床檢查疑為腺樣囊性癌者,應儘快先經眼瞼切口切取腫物活檢,一經病理確診,立即作眶內容摘除術,包括眼瞼、眼球、眶內軟組織、眶骨膜及被侵犯的骨質一併切除。術中應特別注意淚腺窩、眶尖部,眶上切跡等處沒有癌組織殘留。術後需要配合外放射治療,總劑量為50~60Gy。未分化癌對放療較敏感,對清除殘留腫瘤和預防復發有所幫助。

Sidry認為配合應用光子或中子照射治療直徑<3cm的腫瘤有效,可有助於控制腫瘤,對晚期或復發性腺樣囊性癌可用快速中子治療。國外也有學者對淚腺惡性腫瘤顱內擴散者用γ-刀定位放療,能使占位性病變縮小。

飲食保健

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症狀諮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煙酒, 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預防護理

此類腫瘤術後1/2~1年內定期隨訪,防止腫瘤復發後範圍較大或侵及顱內,喪失進一步治療的機會。

視頻

呼吸介入治療—腺樣囊性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