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膜果麻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膜果麻黃

中文名稱:膜果麻黃

拉丁學名: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

別稱:蛇麻黃

界屬:植物界、麻黃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蓋子植物綱

目科:麻黃目、麻黃科

亞屬:膜果麻黃組

種:膜果麻黃

膜果麻黃,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麻黃科麻黃屬植物,產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天山南北麓。

形態特徵

灌木,高50-240厘米;木質莖明顯,為植株高度的1/2或更高,基部徑約1厘米或更粗,莖皮灰黃色或灰白色,細纖維狀,縱裂成窄橢圓形網眼;莖的上部具多數綠色分枝,老枝黃綠色,縱槽紋不甚明顯,小枝綠色,2-3枝生於節上,分枝基部再生小枝,形成假輪生狀,每節常有假輪生小枝9-20或更多,小枝節間粗長,長2.5-5厘米,徑2-3毫米。

葉通常3裂並有少數2裂混生,卞部1/2-2/3合生,裂片三角形、或長三角形,先端急尖或具漸尖的尖頭。

球花通常無梗,常多數密集成團狀的複穗花序,對生或輪生於節上;雄球花淡褐色或褐黃色,近圓球形;,徑2-3毫米,苞片3-4輪, 每輪3片,稀2片對生,膜質,黃色或淡黃綠色,中央有綠色草質肋,三角狀寬卵形或寬倒卵形,僅基部合生,假花被寬扁而拱凸似蚌殼狀,雄蕊7-8,花絲大部合生,先端分離,花葯有短梗;雌球花淡綠褐色或淡紅褐色,近圓球形,徑3-4毫米,苞片4-5輪,每輪3片,稀2片對生,乾燥膜質,僅中央有較厚的綠色部分,扁圓形或三角狀扁卵形,幾全部離生,基部窄縮成短柄狀或具明顯的爪,最上一輪或一對苞片各生一雌花,胚珠窄卵圓形,頂端1/4處常窄縮成頸狀,珠被管長1.5-2毫米,伸於苞片之外,直立、彎曲或捲曲,裂口約占全長的1/2. 雌球花成熟時苞片增大成千燥半透明的薄膜狀,淡棕色;

種子通常3粒,稀2粒,包於乾燥膜質苞片內,暗褐紅色,長卵圓形,長約4毫米,徑2-2.5毫米,頂端細窄成尖突狀,表面常有細密縱皺紋。[1]

本種提示

本種小枝頂端常因蟲害而捲曲,產地居民常稱為蛇麻黃。這種現象,在其他種麻黃(如中麻黃、細子麻黃等)也有,因之蛇麻黃不是僅指膜果麻黃。[2]

喀什膜果麻黃(變種)

本變種與膜果麻黃的區別為雌雄球花均有梗,常3-4個(或稍多)輪生節上或集生於節上一點而形成傘形花叢。

產於新疆西部喀什一帶。模式標本采自喀什附近。

本變種植物外形與膜果麻黃相似,但其球花有梗,常排成傘形花叢。由於膜果麻黃的球花有時也有短梗,到雌球花成熟時增長到相當長度,因之兩者區別不甚明顯穩定,作為兩個獨立種,似嫌不妥。Pakhomova(1969: Bot. ZH 54 (5): 697-705)曾把它並人膜果麻黃 E. przewalskii Stapf. 但其在球花梗和花序數目排列上又常有比較明確的區別,故改為膜果麻黃的變種。[3]

生長環境

常生於乾燥沙漠地區及乾旱山麓,多砂石的鹽鹼土上也能生長,在水分稍充足的地區常組成大面積的群落,或與梭梭、怪柳、沙拐棗等旱生植物混生。

分布範圍

產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天山南北麓,蒙古也有分布。等模式標本采自甘肅祁連山和青海柴達木。

生態特徵

膜果麻黃為適中溫超旱生常綠灌木,是礫質戈壁荒漠的典型植物,在亞洲中部荒漠區有廣泛分布。分布生境主要是沖積或者洪積沖積扇,表面細土被風蝕而殘存礫幕,下層有發達的石膏鹽盤夾層,在新疆天山南坡,也可以上升到石質低山。分布區氣候十分乾旱。

膜果麻黃植叢多生長在暫時地表徑流形成的小沖溝內,而且十分稀疏,在100m2內往往只有1—2或少數幾株。有時在植叢基部有少量積沙,說明有一定固沙能力。

膜果麻黃春季4月恢復生長,枝條伸長,6月開花,7月結實,9月果實成熟。由於環境極為乾旱,生長速度緩慢,年生長量不多。實生苗少見,幼苗需若干年才能長大成株。

膜果麻黃群落結構十分簡單,稀疏的膜果麻黃單優勢種群落分布面積最廣,蓋度一般在10%左右,或更低到5%以下。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株高超過1m,蓋度可達15一20%。主要伴生種隨生態條件不同有裸果木(Gymnocarpopre—zewalskii)或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枇杷柴(Reau—muriasoongarica)等。在洪積扇上的復沙地段常與沙拐棗(Calligonummongolicum)組成群落。[4]

主要價值

飼用

從所含營養成分看,屬中等牧草,但其適口性很差,除駱駝在冬季少量採食外,其他家畜均不採食。膜果麻黃雖然飼用價值很低,但它對於保護極乾旱荒漠脆弱生態環境卻有良好的作用。目前群眾大量挖掘做薪柴,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應該加強保護,禁止盲目砍挖。

通過化學定性反應,膜果麻黃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幾不含麻黃生物鹼,不能作為藥用 。

固沙

適中溫超旱生常綠灌木。礫質戈壁荒漠的典型植物,在亞洲中部荒漠區有廣泛分布。分布生境主要是沖積或者洪積沖積扇,表面細土被風蝕而殘存礫幕,下層有發達的石膏鹽盤夾層,在新疆天山南坡,也可以上升到石質低山。分布區氣候十分乾旱,膜果麻黃植叢多生長在暫時地表徑流形成的小沖積溝內,十分稀疏,在100平方米內往往只有1~2株或少數幾株。有時在植叢基部有少量積沙,說明有一定固沙能力。春季4月恢復生長,枝條伸長,6月開花,7月結實,9月果實成熟。由於環境極為乾旱,生長速度緩慢,年生長量不多。實生苗少見,幼苗需若干年才能長大成株。群落結構十分簡單,稀疏的膜果麻黃單優勢種群落分布面積最廣,蓋度一般在10%左右,或更低到5%以下。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株高超過1米,蓋度可達15%~20%。主要伴生種隨生態條件不同有裸果木(Gymnocarpos prezewalskii)或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arica)等。在洪積扇覆沙地段,常與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組成群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