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臧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臧(Zāng)姓,漢族姓氏。在中國人口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為第215位(宋版《百家姓》排第112位),約占漢族人口的0.03%。

源出姬姓。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孝公之子彄,封地於臧邑,人稱其字子臧,後人以其字為氏。

分別主要在山東、江蘇、河北和黑龍江等省市。代表性人物有臧中立、臧克家等。

得姓始祖

姬彄(臧彄、臧僖伯)。

郡望

1、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2、東莞郡,漢屬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即今山東莒縣);

3、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改置漢陽郡,移治冀縣(故城在今甘肅甘谷東南),三國魏仍改天水郡,西晉移治上(即今甘肅天水);

4、潁川郡,晉置郡,治所在陽翟(即今河南禹州)。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郯城堂:以望立堂,亦稱下邳堂。 [1]

歷史考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孝公之子彄的封地臧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唐朝著名史家孔穎達的《左傳正義》的補白:"僖伯名彄(kou),字子臧……計僖伯之孫始得以臧為氏,今於僖伯之上已加臧者,蓋以僖伯是臧氏之祖,傳家追言之也。"。臧氏開姓始祖應為臧孫辰,而追根溯源,為魯孝公之子僖伯名彄(姬姓)之子嗣,後人以臧姓冠以"臧僖伯"傳諸於世,奉為臧姓始祖。

據史籍《通志》記載,春秋時期,魯孝公姬稱將自己的兒子姬彄賜封到臧邑(今山東郯城歸昌鄉一帶),為子爵,稱字子臧。後來,在姬彄的後代子孫中就有人用他的封邑名"臧"作為自己的姓氏,稱臧孫氏,稱姬彄為臧彄,在史籍《史記》中稱為"臧僖伯",此後就有了臧氏一族。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中記載:"臧氏,姬姓。魯孝之子彄,食采於臧,因以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臧,姬姓。魯孝公子彄,字子臧,其孫以王父字為氏。一曰:彄食采於臧邑,為臧孫氏,後世單為臧氏。臧僖伯彄生哀伯臧孫達,達生伯氏瓶(臧孫瓶),瓶生文仲臧孫辰,辰生宣叔臧孫許,許生武仲臧孫紇及定伯臧為,皆魯卿。又,昭伯賜,頃伯會、臧賓如、臧疇、臧賈、臧石、臧堅,皆魯大夫。在山東汶上縣《姬氏志》中亦記載:"臧姓,源於姬姓,其先出自魯孝公之子驅,字子臧,其孫以王父字為氏。"

又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魯孝公之子名彄,食采於臧,後建立臧國,為子爵位,世稱子臧,或臧。其孫以王父字命姓,分為兩支,一支臧孫氏,一支臧氏。後來,臧孫氏亦省文改複姓為單姓,也成臧姓。"

源流二

源於姬姓,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庫臧丞,屬於以官名稱謂為氏。庫臧丞,就是庫藏丞,是漢朝時期專職官吏國家庫藏的官員,直接歸屬右宰相管轄。秦、漢時期,臧與藏同義通假,可互用。右丞掌重內庫藏虞舎、凡諸器用之物及塵振人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等等。隋朝時期歸屬於隋家令寺司,專職掌管臧署令、臧署丞等,唐朝時期因之。這在史籍《前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出御府之臧以贍之。"

在庫臧丞、臧署令、臧署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臧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