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臧福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臧福科 (1937年3月 ) 男,健管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3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 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推拿教研室主任,東直門醫院按摩科主任。 運用腕部松振法在腹部,治療內外婦兒諸多疾病。總結出「振腹療法」適用於內分泌系統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便秘、膽絞痛等內科病,痛經、閉經等婦科疾病,以及屬於卡壓綜合徵和無菌性炎症的範疇的骨科疾病,如部分頸椎病,腱鞘炎,腕管綜合徵等。畢業後留校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從事中醫骨傷科醫療、教學工作,師承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劉壽山教授,深得其真傳。五版全國中醫院校教材《推拿學》副主編。 始終堅持臨床、科研、教學三位一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並於1992年創立「大成推拿學派」,在2003年10月創立「振腹療法」,並以「振」法按摩術獨步天下。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推拿教研室主任,東直門醫院按摩科主任;曾任全國中醫藥協會推拿學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曾任職全國推拿學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曾任北京市第七屆正骨按摩學會委員;全國第一批按摩教授,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名高級按摩專家之一,曾在美國日本瑞士法國、菲律賓、南韓、香港馬來西亞等國講學、出診,受到各界好評。[1][2]

貢獻

學術成果

師從北京中醫學院骨科專家劉壽山教授,深得劉老真傳。不僅繼承了劉老關於正骨、治筋的一整套理論、方藥和手法。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和改革。

1992年創立大成推拿學派。主張從整體觀點出發,以中西結合為手段的治療原則,強調手法在臨床運用中,不可拘泥於一法一派之醫技,而應兼取百家之所長。

發表論文15篇,主編和協編專著10部。

中國中醫藥管理局特批國家級百名老中醫《臧福科學術研究室》。

主要著作

臧福科教授繼承並發揚了劉壽山先生在正骨、治筋等方面的理論與治法,配合自身體會不斷創新,將諸多心血所得,編著於《大成推拿術》、《推拿學》、《推拿基礎學》、《中國推拿術》、《按摩病自除》等10餘部著作中,其代表性專著《大成推拿術》於1998年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3]

論文選編

1.著名中醫正骨教授劉壽山先生部分講課內容的整理——傷筋。 2.淺談劉壽山先生治筋手法特點 《北京中醫藥》1983年第02期。  [4] 3.治療產後陳舊性恥骨聯合分離的手法介紹 劉佑華 臧福科 季根林 劉興福   《新醫藥學雜誌》 1979年03期。 [5] 4.推拿對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影響 藏福科;趙作偉;劉長信;徐勝民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1987年第05期。 [6] 5.推拿治療慢性喉炎13例 臧福科 劉宗保 葛英華 《中醫雜誌》 1983年04期。 [7]

振腹療法

振腹療法由北京中醫藥大學臧福科教授提出,經過近二十年發展,總結出以振腹按摩為主的獨特臟腑按摩治療形式。廣泛用於治療內科疾病、婦科疾病、男科疾病,臨床上取得很好的療效。近年來又開始應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等傷科疾病,也有不錯的效果。

1 振腹療法的操作程序和主要手法        

振腹療法的整個操作分為背部操作和腹部操作。其中整個操作過程以振腹操作為中心,通督脈、通任脈、分腹陰陽、揉腹為基礎手法,拿腹、推腹為結束手法。        

1,1通督脈、分推背腰、調背腧、直推背部患者俯臥,操作者立於一側。        

1,1,1拿肩井:術者以拇指和食、中指相對用力,提拿肩井穴五遍。        

1,1,2通督脈:以中指指腹緊貼大椎穴,食指無名指分別置於兩側夾脊,沿脊柱由大椎穴捋至骶嵴,這是通督脈的起式,也是對脊柱的初步檢查。        

1,51,3分推背腰:操作者以兩手拇指分別置於背部大杼穴兩旁,余指分置兩側,拇指自內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間隙的方向分推至兩側腋中線。自上向下依次推到骶部。操作兩遍。        

1,1,4調背腧:以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或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然後拇指向後捻動,食指向前推動,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重複5遍。上述兩種操作方法可根據術者的習慣和患者情況靈活選用。        

1,1,5直推背部:沿督脈與膀胱經由上至下直推督脈和兩側膀胱經各兩遍。        

1,2通任脈、分胸腹陰陽、調募穴『患者仰臥,術者立於患者右側。        

1,2,1通任脈:術者用拇指指腹沿任脈由天突至中極做推法,雙拇指一推一拉交替操作十遍。        

1,2,2分胸腹陰陽:①分胸陰陽:術者兩拇指置於胸前正中線,余指置於胸部兩側,沿肋間隙,自內向外分推到腋中線,邊推邊走到肋弓。②分腹陰陽:用兩拇指置於劍突下,余指置於腹部兩側,沿肋弓向兩側分推到腋中線,邊推邊走到恥骨聯合。        

分胸腹陰陽臨床可根據辨證隨證分別運用,操作3遍。        

1,2,3調募穴:十二募穴的操作包含在其它操作當中,臨床可根據辨證隨證加減。如在分胸陰陽時以拇指推法重點在中府、日月、期門、章門、京門操作,通任脈時以拇指推法重點在膻中操作,巨闕、中脘、天樞、石門、關元、中極,可選用點法或點振法操作。        

1,3揉腹患者仰臥,術者坐於患者右側。術者以右手小魚際向內大魚際向外交替揉法。操作,並以臍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移動操作5遍,逆時針再操作5遍。臨床可根據補瀉需要進行選擇。        

1,4振腹和我們以前介紹的不同振源振法的分類不同,振腹按摩僅採用腕振法,分為掌振法和指振法,以掌振法為主。        

1,4,1操作方法:術者取坐位,肘關節自然屈曲,以前臂肌肉的不自主痙攣帶動腕關節小幅度、高頻率的屈伸運動,使產生的振顫通過手掌或指端持續作用於腹部和穴位。        

1,4,2操作要領:振腹按摩掌振法操作時,術者手掌置於患者腹部,以勞宮穴對着患者神闕穴,掌根對患者關元穴,中指對患者任脈,食指和無名指對患者腎經,拇指和小指置於胃經。做指振法操作時,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端作用於腹部的中脘、氣海、關元、梁門、天樞、中極等穴位。操作時要求沉肩、垂肘、松腕,作連續快速的顫動,要求每分鐘400-600次,持續操作15分鐘左右。        

,5拿腹雙手拇指置於腹肌一側,餘四指置於腹肌另一側,相對用力,拿住腹部,慢慢提起、放下,緩緩鬆手,約3次左右。        

1,6推腹手掌緊貼腹部,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在腹部做橫向的來回往返推拉法10遍。

2 振腹按摩的作用原理        

振腹按摩以振腹操作為主,依靠神闕穴的獨特作用,配合調理任督二脈,臟腑的俞穴和募穴,以培元氣、暢氣機、調開合為法則,借一點而至全身。下面就圍繞神闕穴的治療原理展開討論。        

2,1神闕穴附近區域的解剖生理學認識,神闕穴又有「臍中」、「氣舍」、「下丹田」、「命蒂」、「環谷」、「生門」等名稱。神闕意指神氣通行之門戶。《釐正按摩要術》雲「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位居中下焦之間,其上有脾胃肝膽,下有腎膀胱女子胞,胎兒出生前以此與母體相通,人出生以後,剪去臍帶脫離母體,真元之氣則聚於臍下,為生命的根本。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身之中,以天樞2,32下分天地,天樞者,人氣從之,神闕居中,為人身天地交通之門戶。故中醫認為,心藏神,腎藏志,臍為心腎交通的門戶。        

現代醫學解剖學組織胚胎學認為,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出生後,剪去臍帶,成為腹壁的最薄弱處。其內為小腸,臍窩展中有股壁下動、靜脈,分布有第十助間神經前支和內側皮支。有腹腔神經叢,腸繫膜叢,有腹腔節、腸繫膜節、主動脈腎結、腸繫膜下節支配腹腔和盆腔內的臟器和血管。        

2,2神闕穴附近區域在原氣運動中的地位原氣由腎中精氣化生,又有賴後天之水谷精氣的充養。《難經·六十六難》認為:「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溫煦激發各臟腑、經絡和周身組織器官的物質。《難經·八難》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醫學源始》云:「臍者,腎間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原氣是三焦之原。而原氣的輸布又有賴三焦運行元氣的功能。故《難經·六難》云:「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臍位居中下焦之間,為原氣之居所,先後天之交匯。振腹按摩既能培補先天之原氣,又能增強脾胃之運化,並促進原氣經由三焦布達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腠。《景岳全書》云:「夫百病皆生於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振腹按摩抓住原氣的生髮和輸布兩大環節,故能治療內外婦兒諸多疾病。        

2,3神闕穴附近區域的經絡學認識,神闕為任脈要穴,任脈循「神闕」,督脈貫臍中央,沖脈挾臍上行,沖任督三脈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同源而異流,皆交匯於臍,任脈為陰脈之海,經絡之海,統攝手足三陰;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統攝手足三陽;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為五臟六腑之海,調節十二經與五臟六腑之氣血。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故臍為經絡之樞,經氣匯聚之所,帶脈環腰腹一周,前平於臍,約束十四經使不妄行,加之奇經八脈縱橫上下,溝通內外,所以臍與百脈相通,內聯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五官九竅。        

臍旁有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通過,足陽明胃經下挾臍,足太陽之筋結於臍,手少陰之筋下任脈,挾臍上行,陽明經多氣多血與太沖脈的盛衰息息相關,太沖脈和腎氣的盛衰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和疾病的發生髮展。        

神闕穴為十二經脈之根,可總督人體諸經百脈,內連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為神氣通行之門戶,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樞紐。振腹按摩可激發經絡之氣,升降氣機,調和百脈,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平衡的功能。        

2,4振法的氣功學原理 振腹按摩時要求治療室保持安靜,患者衣帶寬鬆,採用自然呼吸,平心靜氣,心無雜念,精神集中於醫者手下,即神闕穴附近,臍下為下丹田,這符合意守丹田之意。隨着手法操作和術者的誘導,術者之手與患者腹部逐漸進入共振狀。在這個狀態下,患者精神更加放鬆,身無掛礙,呼吸平穩,即進入所謂的入靜狀態。通過醫患之間的相互配合逐漸達到調身、調息、調心的目的。從而達到內養真元,外達周身的目的。        

2,5振法的現代醫學觀點 震動對生物體能產生很大影響。不同生物體的敏感性不同,震動可分高頻、中頻、低頻三種,人類對低頻震動敏感,對高頻震動不產生生物反應。振法的頻率在每分鐘400~600次之間,屬低頻震動,據臨床觀察振腹按摩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均能產生良性影響。近10年來臧福科教授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和東直門醫院運用振腹療法參與糖尿病和女性卵巢早衰的治療,均取得滿意的效果,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 振腹按摩的作用        

神闕穴禁針,一般臨床多採用灸法、敷藥,在神闕穴的按摩操作時一般採用點按法,因為神闕穴的解剖特性,點按法並不十分適宜,相較於點按法而言,振法作用於神闕無疑是最合適的。        

《古今名醫方論卷一·香砂六君子湯》中柯韻伯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成病。天樞者,人氣從之,神闕穴為人身天地交通之門戶。振腹按摩作用在神闕穴及其附近區域,運用這個區域進行治療,歷代針灸文獻有很多記載,《醫宗金鑒》說:「神闕百病老虛瀉,產脹溲難兒脫肛。」認為神闕穴是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腎、溫補大元、益氣固脫的作用。清代葉茶山《來采文編》認為:「任脈綜要,自會陰至神闕多治男女血,神闕至巨闕多治腹中。」提出任脈諸穴以神闕為界,神闕至巨闕諸穴主治腹中疾病,神闕至會陰諸穴主治男女氣血不調類疾病。        

通過振法作用於神闕穴及其附近區域,具有補脾益腎,益氣養血,交通心腎,寧心安神,溫經散寒,調理沖任,消積導滯的作用。主要用於脾腎虧虛之腹痛腹瀉,氣血虛弱,陽氣虧虛之便秘、脫肛,氣滯血瘀之腹痛,沖任失調婦人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宮寒不孕,男子陽萎早泄,精冷不育,膀胱氣化不利之小便難、術後腸粘連,腸梗阻等。          

4 討論        

孫思邈曾提出:「腹宜常摩,可卻百病」。運用神闕穴及其附近區域治療疾病,歷代醫家有很多記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運用一個穴位發展成多種療法,並且涉及內、外、婦、兒諸多學科,這在中醫學中並不多見。目前振腹療法雖然己廣泛運用於臨床,但總體上還處在經驗積累和理論探索階段,如何對它進行現代醫學原理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8]

視頻

1.臧福科-振腹療法。[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