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自他交換法

圖片來自toments

自他交換法,又稱自他相換法自他換,大乘佛教術語,是一種修行禪定的方法,起源於寂天菩薩,經由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極為盛行,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門,叫做代眾生苦

目錄

修法

修行者進行這種禪修時,會觀想將自己所喜愛的一切,以白光形式從心間發出,從自身右鼻孔出,從他人左鼻孔入,施捨給他人;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以黑光形式從他人右鼻孔出,從自身左鼻孔入,融入自身心間,讓自己接受別人所不想要的一切。

此禪觀實際上屬於慈心觀的一種。

傳承

自他交換法,最早起源於寂天入菩薩行論》中。阿底峽大師,經由他的上師金洲法稱,領受到這種教法,之後傳入西藏。這個教法被認為是阿底峽大師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魯派上師宗喀巴在接受這個教法後,也將它視為最根本的教授而傳授給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加以介紹。

在《修心七要》中,也介紹了這種修行法。

理論

藏傳佛教理論

入菩薩行論》中,教導先思維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自身中的苦樂也是平等的,希望他人與自己一樣平等的獲得快樂。進一步思維世間痛苦,升起悲心與保護心,了解無我道理,以自身來替代他身受苦,來利益他人。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有:「諸苦源於貪己樂,諸佛生於利他心,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修換佛子行。……我雖無有何罪過,竟有人慾斷吾頭,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縱因貧困受輕賤,復遭重病及魔障,眾生罪苦己代受,無怯懦心佛子行。」

根據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教授,進行自他交換法的修法,首先必須先思維自他交換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礙。之後才進行修法。修法的次第,則分成兩個層次:第一階段為自他平等,第二階段為自他交換。

漢傳佛教理論

在漢傳佛教中,同樣主張修自他交換之慈悲心,這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一種相通的法門,不過漢傳佛教一般稱作「代眾生受苦」、「代受」。

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提到以「代眾生苦供養」爲「法供養」之一,華嚴菩薩清涼國師在《行願品別行疏》就代眾生受苦提出七種方法,闡述了代受的可能性和殊勝性。在《彌勒菩薩大成佛經》中,也有「以身代受令其得樂」句。

悲華經》中,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寶海梵志在佛前發願:「是諸眾生若業報未盡,我當舍壽入阿鼻獄代受苦惱。我當為是一切眾生,於阿鼻地獄代受諸苦,令不墮地獄,值遇諸佛咨受妙法,出於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當代是眾生,久久常處阿鼻地獄。」[1]。《大寶積經》裡也有「如是眾生所受苦惱,我悉代受,令彼得樂」之句[2]賢首大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也提到「普代眾生受苦德」。還有諸多經典都提到這個法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