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體裁;五言古體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白鹽危嶠北,赤甲古城東。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

煙霜淒野日,粳稻熟天風。人事傷蓬轉,吾將守桂叢。

東屯復瀼西,一種住青溪。來往皆茅屋,淹留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無蹊。若訪衰翁語,須令剩客迷。

道北馮都使,高齋見一川。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

枕帶還相似,柴荊即有焉。斫畲應費日,解纜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參差北戶間。久游巴子國,臥病楚人山。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詩聖杜甫(四) 杜甫逃荒之謎

千秋史話: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


幽獨移佳境,清深隔遠關。寒空見鴛鷺,回首憶朝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