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然肥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自然肥力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自然肥力(natural fertility) 是指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質、地形、氣候、生物和時間)綜合作用下發展起來的自然土壤的肥力。由於各地成土條件不同,自然肥力也有高有低。例如黑鈣土地區盛長草類,氣候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動較差,死亡的草類形成的腐殖質保存在土壤中,它的自然肥力較高。紅壤地區高溫多雨,土壤微生物活躍,植物遺體分解快,土壤常受侵蝕,養料容易淋失,因此它的自然肥力較低。

自然肥力是在自然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發展起來的自然土壤的肥力。純粹的自然肥力,只表現在沒有開墾利用的處女地上,土地一經開墾利用就有人為肥力出現。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合稱為有效肥力。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成土條件,從而自然肥力也有差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