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是作者李白為答謝韓雲卿而作的一首詩。

唐天寶13年(公元754年)韓雲卿任玄宗的文學館學士,他在漫遊黃山後,曾寄詩於李白,說黃山是:"丹岩翠障都成畫,異草奇花儘是書。萬卷青緗何必讀,其君來此共吟趨。"這首詩當時就激起了詩人李白"一生好作名山游"的興趣,答謝了他一首《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創作年代;公元754年

作品出處;李太白集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1]

韓眾騎白鹿,西往華山中。玉女千餘人,相隨在雲空。

見我傳秘訣,精誠與天通。何意到陵陽,游目送飛鴻。

天子昔避狄,與君亦乘驄。擁兵五陵下,長策遏胡戎。

時泰解繡衣,脫身若飛蓬。鸞鳳翻羽翼,啄粟坐樊籠。

海鶴一笑之,思歸向遼東。黃山過石柱,巘崿上攢叢。

因巢翠玉樹,忽見浮丘公。又引王子喬,吹笙舞松風。

朗詠紫霞篇,請開蕊珠宮。步綱繞碧落,倚樹招青童。

何日可攜手,遺形入無窮。

作品注釋

⑴楊齊賢曰:陵陽山,在涇縣西南百里,乃竇子明釣得白龍放之之處。按地誌,陵陽山在池州府石壕縣之北、寧國府宣城縣之西,三峰連接,迤邐屈盤。天柱石,是其山之一峰也。洪焱祖《新安續志》:《新安廣錄》雲:郡西北黃山有三十六峰,與宣池接境,岩岫秀麗可愛,仙翁釋子多隱其中。山有湯泉,色紅,可以澡淪。《一統志》:黃山,在寧國府太平縣南三十里,昔黃帝與浮丘仙人煉丹於此。山當宣、徽二郡界,有三十二峰、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八洞、八大岩。

⑵《神仙傳》:劉根,字君安,如華陰山中,見一人乘白鹿車,從者十餘人,左右玉女四人執采旄之節,皆年十五、六餘。再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曰:"爾聞有韓眾否?"答曰:"實聞有之。"神人曰:"我是也。"

⑶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⑷《後漢書》:桓典拜侍御史,常乘驄馬,京師畏憚。

⑸五陵,謂獻陵、昭陵、乾陵、定陵、橋陵也。

⑹《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⑺任昉詩:"時泰玉階平。"繡衣,御史之服。

⑻枚乘《七發》:"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呂延濟注:"翕,斂也。"

⑼陶潛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⑽謝靈運詩:"連嶂疊巘崿。"李善注:"巘崿,崖之別名。"

⑾《甘泉賦》:"翠玉樹之青蔥。"

⑿《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遇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⒀蕭士贇曰:《紫霞篇》即《黃庭內景經》也,經曰: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閒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曰內篇。梁丘子注:"蕊珠,上清境宮闕名也。"

⒁《真誥》:"使經師授以方諸洞房步綱之道。"《真靈位業圖》:"柏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度人經》: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注云:"始青天,乃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雲碧落。"

⒂《真靈位業圖》: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⒃《莊子》:廣成子曰:"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