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山椒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山椒魚照片來自

臺灣山椒魚

台灣山椒魚照片來自

學名 Hynobius formosanus

俗名 台灣山椒魚,臺灣小鯢,臺灣蠑螈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兩生綱

目名 有尾目

科名 山椒魚科

特有種 是

保育等級[1]


形態特徵

成體:紅褐色,散佈不規則淺色斑,後肢具四趾。幼體:乳白色,具外鰓;隨成長顏色加深。


生活習性

棲息於高海拔針葉林闊葉林底層、溪流附近。產卵於沙地中。卵鞝包被卵。以小型無脊椎為食。侷限性分布在合歡山與能高山的中高海拔地區的原始森林中,數量十分稀少。


分佈範圍

棲地類型 森林與林中的溪流與山溝

微棲地類型 高海拔針葉林或闊葉林底層、溪流附近

族群狀況 非常罕見

分布狀況 侷限性分布在合歡山與能高山的中高海拔地區的原始森林中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太魯閣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2]


冰河退去我留下~山椒魚記事

台灣山椒魚照片來自

山椒魚,不是魚 ,是有尾巴的兩棲類,是蛙類的近親。經過多年的隔離演化,才成為台灣的特有種,但是數量稀少,名列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

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數度與亞洲大陸相連,許多古老生物遷徙來台定居,冰河退去後,牠們向高海拔山區遷移,歷經隔離演化,成為台灣的特有生物,山椒魚就是其中之一。山椒魚分布在西伯利亞、日本、中國東北等溫帶地區,台灣是牠們分布的最南界,棲息地局限在年均溫攝氏20度以下的山區。

當暖化問題延燒全球,怕熱的山椒魚,勢必首當其衝。溫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需要長時間觀察,在台灣高山型的國家公園中,玉山國家公園最早意識到氣候變遷對高海拔生物的影響,於是展開長期的監測計畫。

日據時期之後,台灣山椒魚學術研究曾經出現一段空白,民國68年呂光洋老師在阿里山發現人生中的第一隻山椒魚,從此結下30年的不解之緣,他和研究人員踏遍群山,在一塊塊石頭間,尋找來自冰河期的祕密。玉山群峰之間的這片山坡地,高度將近3700公尺,是目前已知海拔最高的一處山椒魚樂園。

夜行性的山椒魚,晚上才會出來覓食,白天喜歡躲在小溪附近的石塊或木頭底下,要想一睹牠的風采,研究人員得要翻遍石頭,才有機會。

山椒魚住在高山上,林立的山頭卻也成為生態孤島,讓不同族群的山椒魚,沒辦法到處串門子,長期隔離之後,小小的台灣孕育出五種外型不同的山椒魚。生活在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南段的是阿里山山椒魚,另外還有分布在中央山脈中段的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區的南湖山椒魚、以及分布在雪山山脈的觀霧山椒魚。

臺灣山椒魚照片來自

牠們看起來柔弱,卻有一套自己的防禦本事,才能在嚴苛的環境中存活至今。牠們的黏液有毒,有禦敵的功能,而且遇到襲擊的時候,牠們會把尾巴舉起來,轉移敵人注意。山椒魚的天敵是蛇類、地棲性的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同時牠也是鼠婦蚯蚓節肢動物的天敵。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在地理上是雪山山脈的北段,是山椒魚緯度最北,海拔最低的棲地,住在這裡的是數量非常稀少的觀霧山椒魚。

2003年起林務局在阿里山區展開棲地復育工作,兩年後在復育區中發現七隻小baby,證明了在原本就有山椒魚棲息的空間進行棲地改善,是自然的好方法,2007年,師大團隊與林務局也在苗栗的觀霧森林遊樂區中,建立了另一個棲地復育區。為了增加調查人手,2010年七月,一項訓練計畫展開了,對象是新竹林管處的巡山員與解說志工。

尋找、捕捉、麻醉、上標、拍照、放回,重複的動作在不同的樣區持續上演,只為了建立基礎的資料庫,釐清氣候變化與族群消長的關聯。師大生科系教授呂光洋說,目前缺少的就是以前的生物資料,我們要趕快建立資料庫,有了以後,未來十年、二十年就有資料可以比對。

山椒魚留下了台灣的冰河記憶,用生命感應暖化的威力,牠們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成為氣候變遷的指標,雖然平常離我們有些遙遠,但牠們的命運,正映照著我們的未來。[3]


保護國寶山椒魚

棲息於臺灣高海拔地區小巧可愛的山椒魚,是古代冰河時期冰河後退時所殘留下來的孑遺生物。冰河時期期間,溫度下降,改變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倖存下來。

山椒魚這種兩棲類動物僅適合棲息在森林底層陰暗潮濕的地方,當冰河後退往高緯度,山椒魚因為棲息環境所需,就僅能留在類似寒帶氣候的高山環境中。在臺灣,有觀霧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臺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椒魚一共五種山椒魚物種。目前資料顯示,臺灣是山椒魚在全球分布的緯度最南的地區。因此山椒魚是學術研究很重要的對象,屬於保育類動物,可說是臺灣的國寶。

而緊鄰中央山脈的雪霸國家公園,具有從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環境,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為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觀霧山椒魚生態,將觀霧遊客中心打造為國內首座「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藉由解說服務與環境教育等活動,讓大家發現臺灣國家公園生命的力量。[4]


從山椒魚的棲地生態發現環境變化

長年研究山椒魚生態的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呂光洋教授,從民國69年就開始投入山椒魚的調查工作,他表示,「山椒魚適合做為環境變遷的指標生物」。這種冰河後退殘留的孑遺生物,有光滑潮濕的外表,可以在潮濕的石頭或腐木下棲息,雖然行動緩慢,卻是生物演化的奇蹟。

屬於兩棲類的山椒魚,在生活史中有水中與陸地兩種不同生活階段,因此相對於其他生物對環境變化更敏感。因此只要長期監測山椒魚的分布,觀察固定地點的族群,再配合氣候變化的資料,就能比較分析環境改變和生物的關係。

曾在冰河時期擴散分布到低緯度區域的山椒魚,因為冰河後退、氣溫升高和板塊運動隆起等因素而被遺留在臺灣高海坺山區,歷經隔離演化,成為臺灣的特有生物,也因此,臺灣應是世界上山椒魚分布的最南端。過去在山區長期調查的呂光洋教授,曾在接近3850公尺高的國家公園內發現山椒魚的蹤跡,相信這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處山椒魚棲息地。[5]


藉棲地經營管理復育山椒魚生態

台灣山椒魚特寫照片來自

山椒魚是亞洲特有的有尾兩棲類動物,喜愛低溫、潮濕的環境,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韓國、日本及臺灣等地區。

從棲息地型態來看,日本的山椒魚因為高緯度、環境條件較佳,故族群分布大部呈現廣而連續分布,在臺灣,有觀霧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臺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椒魚一共五種山椒魚物種,除了觀霧山椒魚之外,其他四種山椒魚多生活在20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極端缺少適合之陰暗潮濕的環境,故臺灣的山椒魚,從生物地理學來說,就是不連續的小族群分布。每個小族群的數量都非常非常的低。這也是臺灣的山椒魚在生物學上獨特處,不利於牠們生存的永續。

因為適合棲地的稀少及缺乏,尋找臺灣山椒魚的蹤跡相當不容易,呂教授曾經入山調查一個星期只找到2隻山椒魚。在此情況下若是出現極端的氣候變化,對山椒魚的族群影響將更劇。呂教授認為,棲息地的維護及復育是目前最重要的保育工作,只要能提供山椒魚喜愛的生長環境,就應可維護牠們的族群。呂教授帶著師大團隊協助國家公園進行山椒魚棲地調查工作及保育上的建議,目前觀霧棲地復育區的復原狀況良好,這和有關單位擬定與執行保育的用心有關。

前幾年玉山國家公園開辦過與山椒魚相關聯合研習課程,培訓研究人員、保育人員、解說人員,以及志工,呂教授表示,培訓有熱情的志工,或是巡山人員,甚至是合法入山的登山客,都可以在觀測山椒魚上提供有利的人力資源。由於觀測調查的入山工作極為辛苦,未來應可從加強大專院校登山社團的培訓著手。目前大專院校的登山活動大大不如以往,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等不到可合法入高山的許可,故登山社團逐漸萎縮。以往呂教授前往高山區山椒魚的調查就都是藉助於師大登山社社員的幫忙。[6]

生態中心見證棲地經營管理成果

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照片來自

臺灣的生態保育又邁向一大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成立的「]]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正式揭幕啟用,展現就地保育、棲地營造的成果,使民眾能親近、了解觀霧山椒魚生態。這是國內首座以觀霧山椒魚為主題的專業生態中心,對於臺灣在山椒魚保育工作的研究方面,無疑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生態中心的建築外觀上以山椒魚的卵莢做為設計概念,室內室外皆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揭幕當天,由在地原住民部落長老帶領民眾祈福、內政部李鴻源部長剪綵並為專業解說員授證後啟用,林青處長也表示生態中心代表雪霸國家公園在環境保育的成果。

經過1年多的整修、改建,「觀霧生態中心」不僅外型令人驚豔,內部展示區也精采呈現山椒魚經過千萬年演化的生態體系。生態中心的外觀特別以山椒魚生命最初的原形詮釋生物演進,周圍則規劃棲地復育區,打造成山椒魚最喜愛的生存環境。另外,雪管處特別培訓了25名生態中心專業解說員,經過密集的訓練達成專業解說的任務,導覽山椒魚的棲地環境,除了解說導覽工作之外,也輔導當地原住民朋友推動生態旅遊,讓民眾能瞭解觀霧地區山椒魚的保育與復育計畫,進而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7]


視頻

【冰河記憶】跟著溫度搬家│山椒魚記事

揭開孑遺生物的面紗-阿里山山椒魚

雪霸國家公園 觀霧山椒魚短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