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節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拍(metre,美國英語meter;實際應用俗稱time)指循環出現的小節或拍子等表現出的模式和重音位置。節拍與節奏不同,其開端不一定會發聲,但會被聽眾內心期待到。全世界的音樂中存在組織、演奏節拍的眾多系統,如印度的塔拉體系[1],或阿拉伯、非洲的類似體系。 西方音樂中,節拍的概念承襲自詩歌(Scholes 1977; Latham 2002b),即一節詩中的行數、一行中的音節數,以及音節之間的長短、強弱格局(Scholes 1977; Latham 2002b)。現代西方音樂的第一個自洽的節奏記譜體系,源自古希臘古典詩歌和拉丁詩歌中基於音步基本類型的定量節拍所形成的節奏模式(Hoppin 1978,221)。 後來,帕凡或嘉雅舞曲體裁中的樂句,是為了配合一定速度和拍號下固定的舞步。英文「measure」一詞,最早指詩歌節律、一小節音樂的周期性時長,也可指四小節、八小節或十六小節的一系列音符、詞語、動作組成的整句旋律(Merriam-Webster 2015)。

常見的節拍種類

依每小節拍數分類

  • 二拍子(duple meter)是每小節分成兩拍,或2的倍數拍(四拍子)。
  • 三拍子(triple meter)將每小節三等分,或三的倍數等分。

歌曲中的節拍

音樂中節拍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詩歌和歌曲的格律[2],其中不僅涵蓋了音步、脈衝群和音型的基本節奏,也包括它們組成樂句(詩行、對句)、樂句組成旋律、段落或部分(詩節)的節奏與結構安排,直到形成Holst(1963, 18)中所稱的「所有歌曲的時間形態(time pattern)」(另見曲式)。 傳統歌曲和流行歌曲所用的節拍非常有限,所以它們的旋律可以互相替換。早期的讚美歌往往沒有記譜,只有旋律,歌手可以配上任何旋律,只要節拍吻合即可。例如,阿拉巴馬盲童就將讚美歌《奇異恩典》配上了動物樂隊版民歌《日升之屋》。這是因為二者的歌詞都是稱為「敘事歌律」(讚美歌中稱作普通律)的四行詩,分別含有的音節數為8-6-8-6(《古今修訂讚美詩集》),押韻格式一般遵循ABAB。每個短行末尾的終止後一般還有停頓,這樣形成了8-8-8-8的拍子。在音樂上,這樣的終止式就將詩分成對稱的兩對四小節樂句(MacPherson 1930,14)。 某些地區,如巴爾幹半島的音樂(例如保加利亞音樂、馬其頓的3+2+2+3+2節拍),使用大量的不規則節拍或複合節拍。

視頻

節拍 相關視頻

《節拍》
節奏與節拍

參考文獻

  1. 印度民歌音樂體系,道客巴巴
  2. 詩歌與音樂是什麼關係?,360個人圖書館,20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