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粉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粉囊
居中|原圖鏈接

花粉囊(pollensac),雄蕊花葯內產生花粉的囊狀結構。即小孢子囊[註 1][1]

形態結構

花粉囊正常的花葯分為兩半,每一半具有兩個花粉囊,所以百合花葯有四個花粉囊,花粉囊中包含着花粉粒。成熟的花粉囊,可以看到花粉囊壁的最外層為表皮層,細胞較小,而纖維層的細胞產生螺旋狀加厚,中層和絨氈層細胞已破壞或消失。每兩個花粉囊之間的間隔消失,兩個花葯打通,合成一個大腔,花粉粒即可散出。

基本內容

每一花葯通常有4個花粉囊,但有的植物(如錦葵)只有2個花粉囊。花粉囊來源於位於花葯四角的基本組織內的一群具高度分生能力的大核細胞——孢原細胞。孢原細胞經平周分裂,形成內外兩層細胞,外層細胞稱周緣細胞,內層細胞稱造孢細胞。周緣細胞分裂、分化逐漸形成花葯壁的纖維層和包在花粉囊周圍的絨氈層。絨氈層細胞為雙核或多核的細胞,對花粉的發育極為重要,其功能失常,常使花粉粒不能正常發育,失去生殖作用。造孢細胞經過不斷分裂,形成大量花粉母細胞(小孢子母細胞)。花粉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4個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子細胞,進而形成4個單核花粉粒(小孢子)。小孢子經進一步發育形成含1個營養細胞與1個生殖細胞或1個營養細胞與2個精子的成熟花粉粒。花粉成熟時,花粉囊的隔壁破壞,彼此通連成一空腔。花粉囊自行開裂,散出花粉。花粉囊開裂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沿兩個花粉囊交界處縱向開裂,稱縱裂,如牽牛,百合;有的沿花葯中部橫向裂開,稱橫裂,如木槿蜀葵;有的在藥室頂端開一小孔,稱孔裂,如杜鵑、茄;有的在花葯側壁形成幾個向外推開的小瓣,稱瓣裂,如樟樹小檗

開裂方式

花粉囊開裂方式多種多樣:

  1. 最常見的是沿兩個花粉囊交界處縱向開裂,稱縱裂,如牽牛,百合。
  2. 有的沿花葯中部橫向裂開,稱橫裂,如木槿、蜀葵;有的在藥室頂端開一小孔,稱孔裂,如杜鵑、茄。
  3. 有的在花葯側壁形成幾個向外推開的小瓣,稱瓣裂,如樟樹、小檗。

主要作用

花粉囊中包含着花粉粒,花粉成熟時,花粉囊自行開裂,散出花粉。

雄蕊簡述

雄蕊亦稱「小蕊」。一般着生在花托上。被子植物花內產生花粉的變態花葉。一般由花絲和花葯組成。花葯膨大呈囊狀,位於花絲的頂端,常以藥隔分成兩個藥室,每一藥室叉具一個或兩個花粉囊,花粉囊內產生花粉。花粉成熟時,花粉囊開裂,散出花粉。一花內所有雄蕊總稱為雄蕊群。雄蕊中雄蕊的數目和形態因植物的種類而異。[2]

注釋

  1. 「小孢子囊」:產生異形孢子的植物,其小孢子形成的囊狀生殖器官稱為小孢子囊,是大孢子囊的對應詞。種子植物,尤其是裸子植物的花粉囊,由於產生與蕨類小孢子相同的花粉,所以也稱為小孢子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