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蕊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蕊石

中文學名:花蕊石

炮製:煅透,打碎

性味:酸、澀、平

歸經:入肝經

功能:化瘀、止血。

花蕊石 為少常用中藥。始載《嘉祐本草》。原名「花乳石」。

簡介

來源

為礦產含蛇紋石的大理石。

產地

主產於陝西、陝西、河南、浙江、湖南等地。

性狀鑑別

本品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粗糙。體重,質堅硬,不宜破碎。斷面不平坦,有黃色、黃綠色與類白色的彩雲夾雜其間,對光照之有閃星狀亮光。氣微,味淡。

取本品碎片碎末少許,加20%硫酸,即發泡溶解,再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有針簇狀的硫酸鈣結晶析出。以塊整齊,堅硬,夾有黃綠色彩雲者為佳。

主要成分

含碳酸鈣和少量鐵、鋁、鎂。

藥理作用

收斂、止血、祛瘀。

功效與作用

功能:化瘀、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地血暈。外敷止金瘡出血。

臨床應用:較常用於肺結核咯血和外傷出血瘀腫,有止血散瘀作用。配白芨治咯血,方如花蕊白芨散。配乳香沒藥蘇木降香細辛等研末,調敷外傷瘀腫部位,有助於去瘀止痛。

用量:入煎劑9~15g,研末服每次0.9~3g,最多至6~9g。不宜多服。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花蕊白芨散:煅花蕊石12g、白芨12g、血餘炭6g,共研極細末,每服3~6g涼開水沖服(治咯血),每日3次。[1]

相關論著

1、《本草綱目》:「花蕊石,其功專於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惡血。惡血化則胎與胞無阻滯之患矣。東垣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與此同義。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劑局方》治諸血及損傷、金瘡、胎產,有花蕊石散,皆雲能化血為水,則此石之功,蓋非尋常草木之比也。」

2、《本草求真》:「花蕊石原屬劫藥,下血止後,須以獨參湯救補,則得之矣。若使過服,則於肌血有損,不可不謹。」[2]

參考文獻

  1. 花蕊石圖片_花蕊石的功效與作用,中藥大全
  2. 花蕊石,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